5月中旬,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向旭的办公室内,他热情地从冰箱中拿出一袋荔枝招呼着记者们:“你们快尝尝,这是我从茂名带回来的荔枝,还很新鲜!”不久前,他才刚从茂名电白的荔枝种植园出差回来。

从事荔枝领域科研30多年,向旭带领团队聚焦荔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精准鉴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创新以及高效丰产稳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在科研的道路上坚持不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荔枝的研究“添砖加瓦”,也为相关的行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始至终热爱着这一专业

“本科是在四川农业大学上的,读的就是果树专业。”向旭上大学时才16岁,还处于对自己所学专业比较懵懂的状态,“但我自始至终都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因为水果是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即使当时人们消费水果的比较少,但是对水果还是很热爱的。”谈及选择果树专业的原因,向旭回忆道。

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对向旭产生影响的人不少,其中包括了他的老师,也包括了他的师兄。“本科时候,我的导师是做育种研究的,他总是亲自带我们去一些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做实验;然后在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我的导师章文才先生(一级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果树学家和柑橘育种专家。”回忆起成长道路上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人,向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还有我的师兄邓秀新院士,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也激励着我……”在学习与工作的路途中,不同的老师、身边的朋友与同门,每一个人身上那亲力亲为、刻苦钻研、将自身精力倾注于科研中的无私的精神,无一不影响着向旭,打动着向旭。

多年来,他也发扬着优良的科研精神,亲力亲为,到果园中去、到果农身边。在约定采访时,正值五、六月荔枝上市的季节,而向旭也忙前忙后,在各大果园中奔波着,为果农们解决着更多的实际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就是想把这一研究做好

向旭长期研究的荔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精准鉴评以及高效丰产稳产栽培技术等是荔枝产业种植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荔枝新品种选育、解决荔枝的大小年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时,人们对荔枝的关注度并不高,觉得荔枝只是一种农作物水果。”向旭回忆说。1988年,向旭毕业后来到广东省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实际上,以前荔枝的遗传研究理论研究基本是空白的,包括怎样去分析它的基因,这些基本上都没有人在做,但我就是想把这个研究做好。”

如何鉴定荔枝的品种?目前荔枝的品种有100多种,而在相关专家的研究下,荔枝的品种还在增加。“同一名称荔枝果实性状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同名异物。同时,还有一种现象叫做同物异名。”向旭介绍着,无法准确判断荔枝的品种,意味着无法有效地根据不同的品种性状进行荔枝的培养与管理,“来自不同果园,不同名称但是性状却相同的果实,就存在着很难鉴别的情况,整个市场就比较混乱。”

在上世纪90年代,向旭便已认识到荔枝品种分类混乱的问题,但当时因缺少研究经费等,导致向旭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只能靠自己!”他自己开始摸索遗传鉴定的方法,去提取不同品种荔枝的核酸,去分析荔枝的DNA。不同品种的荔枝标本摆满了向旭当时那小小的实验室。“当时我老师的研究生也在我的实验室中学习与工作,因为经费缺少,很多时候我都是自掏腰包,工作才能继续进行。”回忆起往事,向旭眼中却满是笑意。

“将荔枝的品种准确区分,有利于后续的杂交育种。如果不将亲本搞清楚,盲目地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是不行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向旭及其团队牵头完成的“荔枝特异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应用”终于得以完成,并获得了202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向旭还同时进行着荔枝新品种的研究。为了克服荔枝大小年的问题,需要研究出更好的新品种,去保证荔枝产量的稳定性。在其他研究的支撑之下,向旭带领团队研发了不少的新品种。其中,仙进奉、凤山红灯笼、御金球等荔枝新品种已成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科应与产业相结合

“受到我老师的影响,他曾说过‘一个学科必须跟产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2018年,广东荔枝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而向旭在其中则担任秘书长一职。“过几天,我准备出差茂名了,今年的荔枝龙眼产业大会也准备召开了。”

在进行科研工作之余,他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联盟的运行与产业发展中。为了解决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之间的脱节的问题,他每年均多次组织召开联盟会议和区域培训,长期在荔枝主产区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负责组织产业链各环节参与单位进行产业协同。

同时,向旭也积极献计献策,在广泛调研产业基础数据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牵头制定“广东省智慧果园(荔枝)建设指引”和《广东荔枝“五化”果园建设标准》,积极谋划我省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配合农业农村厅开展并圆满完成“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全省基本上有荔枝的地方,我都去做过培训班。”为了提高各地荔枝的培养与技术,他还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和现场技术交流会,促进广东省新品种换种面积达 5 万亩以上,优化品种结构;选育新品种已在全国荔枝产区大面积推广,近五年累计换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小小的荔枝是农民手中的“致富果实”,而向旭则不断守护着这一果实的生长。他在荔枝研究这一道路上,仍步履不停,坚定地前进着。

人物简介

向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荔枝栽培生理研究室主任,广东省荔枝分子标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荔枝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东荔枝产业联盟秘书长,广东荔枝产业协会会长。长期从事荔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精准鉴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创新以及高效丰产稳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工作,自 1988 年工作至今 36 年来,发表科技论文1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12 项,审定荔枝新品种8 个。近十年来,选育的仙进奉、凤山红灯笼、御金球等荔枝新品种已成为我省农业主导品种,牵头完成的“荔枝特异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应用”2020 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 1);牵头完成的“荔枝中晚熟品种克服大小年产业技术”2022年入选我省农业主推技术,2023 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热带作物重大技术”,并在2023年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 陀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审核 | 冯海波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