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持定期无偿献血,累计献血5次,献血量达1000毫升,他以一名青年独有的质朴谱写着人间大爱,向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上一片爱心。他,就是华理附中青年党员教师王玉超,2023年徐汇区道德模范(助人为乐)称号获得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晕针的他终于献血成功

2016年,王玉超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华理附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他,除了潜心教学外,还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只要有需要,他总会是最热心的“服务员”。

在他工作的第二学期期末,学校发布了无偿献血的招募。入职不到一年的王玉超看到这个消息时,内心是纠结的,一方面,他想奉献一份“热血”;另一方面,他有严重的晕针症状。以前没有献血就是因为晕针,现在他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是一个能用自己的言行引领学生的师者了,是不是应该更勇敢地去面对和战胜这个困难呢?于是,顶着巨大的心理障碍,王玉超报了名。

200毫升的鲜血从王玉超的臂弯中缓缓流出,第一次躺在血液中心的躺椅上的他,紧张、兴奋,又欣喜,终于可以献血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了。但在即将完成抽血的最后一刻,王玉超的脸色突然刷白,献血完成了,王玉超却晕了过去。在血液中心的及时救护下,王玉超慢慢苏醒,“血输完了吗?”醒来的第一句话,他在确认自己是否完成了这个任务。当他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次献血的经历并没有阻碍他继续参加献血,反而使他获得了战胜晕针的信心。他翻阅了专业书籍,也请教了血液中心的医护人员,对晕针有了更多的了解,为战胜它做好了身心两方面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自己的“奉献之旅”延续

从那以后,王玉超开启了他七年七次报名、五次献血的“奉献之旅”:感冒了,他说“没事,学校大部队先去,等恢复了我再去”;他2023年暑假终于可以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家探望父母,但与献血日程安排冲突了,他说:“回家的日程可以随时调整,但是患者用血的需求可等不了。”他说,每次收到市血液中心给他发来的生日短信,他都觉得这点点滴滴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两年,华理附中体育组的青年教师队伍壮大起来,新进的2名年轻教师在报名献血时还有着担心、焦虑、恐惧,但经过王玉超的鼓励,他们也不再害怕,因为有“超哥”呢。王玉超不仅把这份勇气和爱心传递给了同事,更是将这种爱的责任与自己的爱人一起承担。在他的鼓励下,本来体重未达标的爱人,努力提高身体素质,于2023年终于报名参加了其所在单位的义务献血。

“能为他人多想点、多做点,很开心”

当得知王玉超虽然晕针,还去献血的事迹,学生们有好奇也有佩服,“老师,你晕针怎么还去献血呢?”而谈起献血的初衷,王玉超这样说:“鲜血可以再生,而生命只有一次。”能以自己的一些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能为他人多想点、多做点,我也很开心。”

在日常教学中,他会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提升体育成绩,特别是对一些平日体育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他会先降低难度,不断激励,在循序渐进中达成一个个目标。曾经有位男生在体能测试中总是不过关,在王玉超的细致教导和耐心帮助下,学生坚持锻炼了一个寒假。

目前,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他和学生双向结对,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王玉超用一腔“热血”助人为乐,成为附中师生的榜样;他以身立教,用正确价值引领学生;他以德育人,用真实行动弘扬教育者精神。

来源: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