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慢慢变黑,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秦始皇墓室现在还没有被发掘,且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掘,在没有能绝对保护文物的技术出现之前,所有帝王墓都不会再打开。

因为,前车之鉴太过沉痛了。

1956年时,郭沫若吴晗坚定的认为,国家稳定,百废待兴,史学研究也要发展起来,发掘帝王墓能够丰富新中国的史学研究资料,现在正是时候。

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就引发了争议,一个史学研究者严肃的说:“当年孙殿英打开东陵,据说里边有文物立刻化为青烟,我担心贸然打开帝王墓会破坏到里边的文物。”

从后面发生的事情看,这个学者的担心是正确的,但当时很多人并没有重视起来。

当时很多学者认为东陵的那个事实存疑,毕竟当时跟这个传言一起出来的,就是“清朝气数已尽,因此墓葬之物化为青烟散去。”这样的传言一听就杜撰色彩浓厚。

再加上民国多少军阀都是盗墓养兵,都没出过类似的问题,因此这个学者的担忧立刻就被淹没在其他讨论中。

当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那其他问题就称不上问题了,所以,争议一段时间后,还是最终敲定万历皇帝墓的发掘计划。

1957年9月21日,大批国家级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赶往定陵,武装人员拉起警戒线,武警官兵带着枪站岗在外围,全国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随着一声沉闷的响声,墓室被缓缓打开,独属于墓室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郭沫若带着人群一步一步的下到了墓里。

墓室很大,无论是盘龙擎天柱,还是雕梁翡翠阁,都透露着,这就是一个地下宫殿。

宫殿里陈列着各种金银玉器,一面墙的木质的架子上陈列着各种书籍,旁边悬挂着书画,最下面是一个大瓮,几个卷轴斜插在里边。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郭沫若他们的注意,这一行人的目光都注视在中央那个巨大的棺椁上。

因此,也没有人注意到,陈列的书画已经在慢慢变黄、变黑......

没注意到这些的人群,激动的把中间的棺椁打开,然后一群人围着打开的棺材,眼睁睁的看着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慢慢变黑,最后化为碎屑。

郭沫若他们如梦初醒,再次扭头看宫殿陈列的书画时,直接目眦欲裂,就这一会儿,书画也已经变黑,然后碎成粉末,慢慢落到地上。

虽然这些人反应过来后,赶紧对这些文物进行抢救,但已经迟了,接触过空气后的墓室不会放过任何能化成灰烬的文物,大量珍贵的记载毁于一旦。

这一幕太过痛心,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上最大最深重的教训。

从那以后,国家再也没有轻易发掘过帝王墓,在有充分的技术之前,这些文物继续长眠于地下才是最好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