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诗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游大唐芙蓉园有感

文/张正乾

桃花屋下风姿绝,金玉亭前舞袖新。

游客谁知豪杰志,诗魂山上竟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篇游记诗,诗人以大唐芙蓉园为背景,在游玩的过程中,睹物思人,仿佛梦回盛唐。诗歌先写景,再抒情,前两句选取了园中两处风景:桃花屋和金玉亭,从诗中可联想,此两处或为皇家歌舞玩乐之地,一个小小的缩影展现了当时的盛世之貌,此两句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而后两句从游客过渡到豪杰及其志向,似要以此来抒发对盛唐诗人的景仰之情。而这句“诗魂山上竟无人”,这里的“诗魂山” 描写的则是大唐芙蓉园里的一处景观,山上竟然没有游人的身影,写出了一种失落和无奈感。下面,根据以上分析,细品一番。

先看第一、二句,这是由具体地点展开的想象,句中的“风姿绝”“舞袖新”,是对舞女美貌身段及靓丽舞姿的描写,这时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仿佛都在纵情享乐,哪里还有豪杰的志向,哪里还有一片诗心在。作者处在当下忆前朝,看见今日似昔日,似乎今日的桃花屋和金玉亭就是当年的桃花屋和金玉亭。诗歌的景物描写是与下文紧密相连的,从舞女到豪杰、诗人,这一过程的转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有歌舞、有美女,只看见舞女风姿妖娆;而豪杰、诗人在哪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隐忧。

再看第三句“游客谁知豪杰志”,这里的游客应当指现代人,人们只管在大唐芙蓉园里玩赏,但是领略不到古代豪杰的志气、志向。说明园中,过分的外在华丽堆砌,而人文方面,特别是历史豪杰的推介显得少之又少,对这最重要的部分不多加体现,而把重点放在风流韵事之地,显得现代人的肤浅,对传统文化的不够重视。而游客只能浮于表面,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到历史中去感受豪杰志士的风采,仿佛是游园一大败笔。诗中一词“谁知”,用疑问表达了遗憾和感伤,暗示了文化的衰败似的。或许,诗人是过分担忧了。

最后是第四句“诗魂山上竟无人”,和第三句一样,前面是不知豪杰志,这里是不见游人,总之就是一种人文的缺失。当然,这里还可以理解为,诗魂山上没有游人,暗示大家对人文方面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只停留在前朝肤浅的享乐层面上,暗示当今在旅游行业上应当注重文化建设,而不应当将一些腐朽的消极的东西作为吸引游客、拉动经济、增加收入的重点。

对于这首诗,可以采用以古观今,以今观古的方式进行对比探讨。诗人在古今之间来回切换,大大扩展了诗歌内在及表达的延伸。诗歌以其一点,即窥全貌,以局部描写,透视整体。诗歌情感的表达也颇有意味,因为人文景观和宣传上的缺陷,导致诗人不太理性的联想。本质上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以及对现代人某些文化缺失的担忧之情,有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让读者肃然起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