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她一个组的同事小张总是和她抢功劳。

“我们同时进的公司,彼此关系非常好,私底下也算是朋友。结果上次开会汇报项目,我讲了自己的方案,她一直打压我的点子,去衬托她的主意有多好。”

“不仅如此,她有时候私下也非常强势,什么都要争。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去吃饭,她非要去一家日式餐厅,我并不是很想去。她和我争了很久,最后我还是妥协了。真想不通,她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看着朋友困惑的眼神,我突然好奇地问了下:“她家里有其他兄弟姐妹吗?”

“之前听她说有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不过她经常在我面前抱怨她兄弟姐妹的不好。”朋友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这里,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朋友的同事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什么都要去争,这其实和她在原生家庭中的状况有密切关系,这样的人,表面上看着强势,其实心中饱含难言之苦。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某乎上曾看到过一个热门讨论,关于“兄弟姐妹中,最命苦的通常是老几?”。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上的观点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情感上的忽视

很多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会有这样的体验。

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到来充满期待,经常幻想着养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会运用手头各种资源进行准备工作,迎接新生命,整个人是兴奋中带着一丝忐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到了第二个孩子呢?

虽然父母也会做足准备,但显然不会有对第一个孩子那么大的期待感了。第二个孩子往往不会受到那么多的关注,相较于第一个孩子,父母对第二个孩子很容易出现情感忽视(Emotional Neglect)

即孩子在关系中,没有得到对方应有的情感支持、关注和回应。

比如,当孩子感到害怕或者生气的时候,父母没有给予安慰,任由孩子在那里哭闹,直到孩子哭累了为止;当孩子想让父母陪自己玩一会儿的时候,父母却专注自己的工作或者沉迷手机,没有回应到孩子的需求。

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家人不够关心自己,自己们的情感体验不受重视,引发一系列情绪、性格方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总结出了“情感忽视”对孩子的成长的深远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

情感调节困难:父母对孩子情绪回应不及时,缺乏情感上的指导,孩子将很难合理的表达、管理自己的情绪,长大后会出现情感调节困难的问题。

人际关系敏感:由于在家受到的关注度不够,这类小孩会缺乏安全感。为了获得父母更多关注,他们会开始观察父母的情绪变化,去讨好父母。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也会过度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

自尊心低下:这类孩子在一个不受重视的环境中长大,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才被忽视。有的人在这种低自尊的情况下,便会努力去证明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小张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可能长期处于不受父母重视关注的环境中,形成了较低的自尊感。

于是小张便努力想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很优秀的!自己是值得被更多人关注到的!

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习惯、心态也带到了工作中、与朋友的交往中,变得过分争强好胜。甚至有时候会通过打压别人、批评别人,来获得自信,从而证明自己。

亲子依恋程度的差异

根据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和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依恋理论,稳定的早期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情感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个孩子,通常会在父母身上建立起稳定的依恋模式。而第二个孩子则可能在父母已经被第一个孩子“占据”的情况下,难以建立同等深度的依恋联系

不过这个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人认为,不管是先出生的还是后出生的,父母给予的爱都是一样的,而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程度也是一样的,不存在多与少的问题。

譬如,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对更小的孩子投入更多,关系也更亲密。

阿德勒的出生顺序理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人格心理学的代表之一,他最早提出了出生顺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的影响为:

长子:通常在独享父母关注的时期形成较强的责任感领导力

中间的孩子:会感到被夹在中间,既没有长子的权威,也没有幼子的娇宠,因而可能会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但也容易感到被忽视缺乏安全感

幼子:通常是家庭中的“宝宝”,经常是被溺爱的那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阿德勒的观点中,家庭里中间的孩子(通常是第二个孩子)最容易遭受情感上的忽视,既不像老大那样获得过父母独享的关注,也不像最小的孩子那样获得了家里额外的宠爱,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看来,兄弟姐妹中,老二是最“命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随机采访中,一位妈妈提到了她的观点:

“我有三个孩子,老大非常优秀,在国外读大学,是全家的骄傲。对于家里的老二,我们希望他更独立一点,如果能照顾一下家里的老幺,就更好了。毕竟家里最小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有时候父母忙不过来,作为哥哥理应多帮衬一下。”

从这段采访中不难看出,老大已经到外地发展了,而老二则被家里被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帮父母照顾老幺

但是,谁来照顾老二的感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兄弟姐妹中,谁最命苦”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心理学上的观点和身边的实例告诉了我们,老二往往是最惨的,可能90%的家庭里是这样的。

排在中间的那个孩子,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容易受到父母的忽视,既不像老大那样独享过父母的关注,也没有像老幺那样被疼爱,经常被要求要两头兼顾。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