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PP评论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近年来,东南亚已经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中心地带。应该如何应对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东南亚区域与中国展开的博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东南亚国家展开更有效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以确保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6月14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举办的“东南亚的和平与未来”研讨会在广州圆满落幕。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鞠海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魏玲等十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大国博弈、地区战略竞争与合作、东南亚华人华侨的“中国性”等视角,对东南亚地区复杂局势以及未来前景作出研判。

领导致辞

“东南亚和平与未来”研讨会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致辞‍‍‍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在致辞中表示,华南理工大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十分关注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发展和在推动知识创新上的成就。

他期待以IPP举办的学术活动为平台,汇集各位专家的智慧碰撞,以新的视角为中国的东南亚外交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主旨演讲

“东南亚和平与未来”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线上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教授以“东南亚与中国的周边外交”为题做了主旨演讲。

郑永年指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走向,受到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塑造,尤其受美国等重要域外国家的影响。他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国际环境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后指出,考虑到当前地缘政治局势,东盟是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最有价值的外交领域,需要密切关注与考量中国周边域外国家的动向。

他建议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入挖掘合作的潜力,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促进区域的和平与繁荣。

议题一‍‍‍‍‍‍‍

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战略

在议题一“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战略”中,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鞠海龙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杨伯江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魏玲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教授分别就南海问题、中日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以及大国竞争下的南海形势与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等议题展开分析。IPP副研究员郭海担任议题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鞠海龙教授以“南海地区和平的三大现实挑战与超越路径”为题演讲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鞠海龙教授在演讲中探讨了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他指出,中国正在南海地区面临三大现实挑战:地缘政治结构变迁、国际话语挑战以及多海联动问题。他强调,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南海政策是中国南海地缘政治的核心点与中轴线,其变化直接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分析国际话语在南海问题上的影响力,鞠海龙教授认为,西方媒体在塑造南海叙事中起着关键作用。他建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地发声,讲好自己的故事,并在安全关系上避免被动,构建更为有效的地区安全治理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教授线上参会并以“大国博弈下的东南亚”为题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教授在演讲中深入分析了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布局及其对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的影响。

他回顾了日本经略东南亚的不同发展阶段后指出,从战前的“大东亚共荣圈”到战后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战略,再到70年代的“福田主义”,日本一直在重塑其在东南亚的地位。

尽管东盟始终坚持自身中心性和“大陆平衡”路线,但在中美博弈加剧的情况下,东盟也在寻求前沿红利。 他建议,中国应尊重东南亚的战略自主性,强化利益纽带,增进人文交流,以应对日本在东南亚的战略投入和捆绑。同时,中国应当尊重东南亚战略自主性和其自身所代表的“亚洲模式”,支持东盟发挥作为国际公共平台的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魏玲教授以“大国竞争下的南海形势与中国周边战略环境”为题发表演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魏玲教授以“大国竞争下的南海形势与中国周边战略环境”为题发表演讲。她 指出,美国对华竞争策略的强化,体现在经济脱钩、科技安全化、安全盟伴化和地缘政治竞争等方面,其中南海问题已是美国施压中国的重要抓手。

她认为,南海问题的解决要通过体系性的解决方案,将其放到中国总体周边战略环境的构建当中去化解。推进全球地区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重要机遇,其中的体系能力和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中国需要有战略信心和战略耐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教授在演讲中分析东南亚外交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教授在演讲中分析东南亚外交现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教授在演讲中指出, 中美战略竞争的长期化和结构性变化导致周边环境恶化,不稳定因素增多。周教授认为,美国通过加强盟友伙伴关系,形成了对中国的不对称竞争态势,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应对相对不足。

他提出,中国在东南亚的外交战略需要更大的格局、耐心和技巧性选择。中国应通过稳定合作增强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确定性,从小处着手,逐步建立信任。中国应积极展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态度,通过超出预期的开放力度来打消国际社会的顾虑。

在南海问题上,周方银教授建议,中国应学习中东国家在处理紧张关系时的经验,以 更大的智慧避免局势升级,进而实现长期的地区稳定。

议题二

大国博弈下的东南亚

议题二“大国博弈下的东南亚”中,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兼教务长特任国际关系讲席教授 李明江、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卢光盛教授 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张锋 教授分别就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为切入点,围绕大国博弈下的东南亚局势进行了深入分析。IPP 助理研究员 朱雁翎担任议题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兼教务长特任国际关系讲席教授李明江剖析了中国与东盟在安全领域合作的现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兼教务长特任国际关系讲席教授李明江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中国与东盟在安全领域合作的现状与挑战。他指出,尽管双方在防务交流与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战略互信的不足仍是制约相关关系深化的主要障碍。

李明江教授通过数据和实例揭示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他提出,中国可以在南海问题上寻求更具创新性与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此外,他还分析了台湾问题与东南亚安全关系的密切联系,呼吁中国在处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时,需考虑长远的战略布局,思考如何在亚太地区构建更加平衡和多元的国际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卢光盛教授发表演讲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卢光盛教授认为,东南亚成为中美竞争的关键舞台,美国通过加强地区盟友关系和构建多层次安全网络,试图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他指出,在安全领域,美国通过强化“五眼联盟”、QUAD(四边安全对话)等多边机制以及推动双边军事联盟,构建对华军事威慑圈。这些举措不仅加剧了地区的安全风险,也对中国与东盟的安全互信构成威胁。此外,美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渗透,如通过“美湄伙伴关系行动计划”等加强美国在东南亚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与影响力。

卢教授提出, 美国是中国—东盟关系最重要的域外因素,要进一步充分评估东盟国家战略自主和对外承压的能力,注意合作伙伴出于自保对华“两面下注”的可能性。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国际关系学教授张锋发表演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国际关系学教授张锋发表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国际关系学教授张锋在演讲中指出,当前东南亚地区战略态势的核心问题,是中美竞争与东盟和东南亚国家应对的问题。

安全局势恶化、美国“小多边”构建以及东盟内部不同程度的分裂,使得东盟“中心地位”受到多重挑战,甚至丧失了对地区战略态势的控制力。未来,东盟的“内部团结性”是其在未来能否有效应对地区局势变化的关键。

议题三

华人华侨与东南亚共同体

在议题三“华人华侨与东南亚共同体”中,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原院长曹云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陈惠云、以及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衣远分别从华人在东南亚的复杂处境、华人作为文化中介者的局限性等角度,聚焦全球化背景下海外华人在中国—东南亚人文交流中的扮演的角色。IPP副研究员郭海担任议题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原院长曹云华发表演讲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原院长曹云华在演讲中回顾了东南亚文化发展的多元历史。他指出,中华文化虽源远流长,却未能在东南亚占据优势地位。东南亚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上具有明显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塑造核心文化、高雅文化方面的欠缺——东南亚华人精英多从事商业,缺乏对政治和学术的参与,加之本地化政策和对物质追求的影响,使得华人在塑造核心文化方面作用有限。

他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海外华人群体的复杂性,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华人之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他呼吁重新审视海外华人的角色,以更全面和深入的视角理解他们在文化、经济和社会交流中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人文社科学院、中国文化及全球传播部副教授陈惠云发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人文社科学院,中国文化及全球传播部副教授陈惠云提出,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对海外华人的态度,不能简单地将他们视为“工具”或“资产”。她通过访谈案例展示了东南亚华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复杂处境,尤其是他们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方面的复杂敏感性。她认为,东南亚华人在传承和推广中华文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但也有机会成为跨国交流的桥梁。

她呼吁,中国在开展对外交流时,应更加细致地考虑海外华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角色和新挑战,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衣远发表主旨演讲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衣远在发言中就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中的华人纽带作用展开了反思性探讨。

他指出,华人 在东南亚当地社会中受到种种束缚,因而往往被置于政治疆界之外。东南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经历,使得华人在文化中介过程中面临复杂挑战。例如在越南,华人文化的影响与当地政治话语的塑造之间就存在张力。

他指出, 海外华人的“华人性”对于中国面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开展人文交流具有宝贵价值,同时也有极大的局限性。中国在面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开展人文交流时,需要细致把握对象国的特殊国情和华人群体的多样性,不能忽视对对象国主流社会的交流和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期间,多位到场听众、媒体记者和企业界人士还通过多个问答环节,从东南亚的安全与发展、人文和社会交流、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和经济影响力等不同角度,和与会学者嘉宾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交流。本次研讨会充分实现了促进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对话的举办目的,为IPP未来的政策研究及知识创新事业注入了丰富的智识和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PP研讨会:东南亚的和平与未来”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主办,IPP外交政策研究中心承办,旨在面对东南亚成为大国博弈中心地带的新形势下,邀请中国顶尖的国际关系和东南亚区域研究学者,对东南亚的和平与未来展开交流和讨论。

IPP研讨会:“东南亚的和平与未来”圆满闭幕!

让我们期待下次汇聚!‍‍‍

文字|康淆茜 摄影|陈静萍

排版|周浩锴编辑|刘深

审校|郭海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由华南理工大学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资创建。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