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以来,北方多地经历了今年来最强的高温炙烤,多地“热力爆表”。其中,河南、山东、河北多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当地6月上旬极值。

根据预测,北方这波高温还要延长到下周,而酷热也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极端高温,近年来似乎也越来越频繁。未来还要热多久?高温热浪的成因是什么?面对越来越热的夏天,我们的城市又该如何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北方多地炙烤模式持续,河北、河南、山东等不少地方遭遇40℃以上罕见高温,局地地表温度一度突破70℃,妥妥的“热到烫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1日11时-1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气温排名 (来源:中央气象台微博)

高温作为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即可定义为高温天气,而连续多日的高温则构成高温热浪。

过去两年,我国都度过了热浪袭人的夏季。2022年和2023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和次高。

需注意的是,去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6月22日18时,2022年则是在6月17日18时。显然,今年的高温橙色预警,比前些年都来得更早,甚至更加猛烈。

截至6月13日,中央气象台连续7天发布高温预警。过去一周时间里,40℃以上国家级气象站呈现爆发式增长,且接连打破历史纪录。

为何这轮高温过程如此强盛?专家解释,近期,华北、黄淮等地被高压脊控制,气流下沉,天空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加上空气干燥,白天气温容易快速上升;同时低空干暖气团东移影响华北、黄淮等地,进一步加剧了气温的升高,高温天气就愈演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热,国外也热。进入5月,包括印度、墨西哥等多地出现超50℃的高温天气。印度新德里遭遇史无前例的极端高温,气温甚至飙升至52.3℃;泰国30多个府的气温创下新高,4月份以来,已有61人因中暑死亡。图源:央视新闻

这轮炙烤模式还要持续多久?根据最新天气预报,14至16日,受冷空气影响,北方高温强度将有所减弱,范围也将自北向南收缩,但高温并不会结束,黄淮西部等地最高气温仍可达35至39℃。预计17日前后,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将会再度发展,部分地区将出现40℃以上高温。20日之后随着新一股更强的冷空气南下,北方大范围高温才可能得到缓解。6月26至28日,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中北部、新疆南部还有一轮高温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天,不少身处北方的网友吐槽:“没有最热,只有更热。”“吸一口空气都烫肺变为写实段子。” “不是一般的热,中午两点骑车出去,那种感觉,像是有20个热风吹风机同时往你脸上吹热风。”也有网友发出疑问:“是不是40℃的高温越来越常见?”

真的是一年更比一年热?先来看一组数据。

通过盘点1961年至2023年气象大数据发现,这62年中,全国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总体确实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22年最多,高达4209站次。

以河北石家庄为例,进入2000年以后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年份明显增加,其中,2010年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日数共4天,2023年高达7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气候中心6月3日发布的气候预测公报 (来源:气候预测中心官网)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表示,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平均温度升高,高温天气也趋于频繁,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增强或已成为新常态。

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等地的夏季高温事件出现频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预计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华北、内蒙古中西部、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西北、新疆等地气温偏高比较明显,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

某种程度上,全球变暖使得之前比较罕见的极端高温越来越常见,全球已经普遍进入到高温40℃以上的新情况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多重考验。

就极端高温而言,高温对城市带来的压力,包含人口风险、基础设施损毁、健康风险等多个方面。其引发的风险是复合性的,并造成不同行业和区域之间风险的叠加。因此,我们不应该把高温天气认为是“夏天更热”这么简单,而要把极端高温作为一种气象灾害来认识,我们的城市也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

首先是健全和完善及时高效的极端高温警报系统,强化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地发布各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信息;加强高温灾害方面的科普宣传工作,及时提醒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增强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和自救能力。

其次是能源保障,以电力保供为主,制定应对极端高温灾害的能源行动预案。回看2022年8月,重庆出现有记录最高温度45℃,当时不少区县发布电力供应告急的通知,随后,整个川渝地区,不得不紧急安排“让电于民”,让能源保供在极端情况下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方面,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提供阴凉和改善空气质量;推广使用隔热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物内部的热吸收和能源消耗;优化建筑设计,增加自然通风和遮阳设施,降低室内温度。比如,在法国巴黎,当地政府通过研究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影响,设置了“城市冷岛”来实施社区降温措施。具体来说,每位巴黎市民在夏天若感到不适或发生中暑,只需在7分钟内步行即可到达最近的“城市冷岛”,这些冷岛包括城市公园、公共喷泉、公共图书馆等。

还有更细致的方面,包括提高医疗、消防等对极端高温灾害的病人救治、火灾处置能力等等。

面对极端高温,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应对高温措施一定要将像室外工作人员等一线劳动者、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考虑进去,确保他们在极端高温期间及时得到关爱和照顾。比如,山东出台规定,在建筑施工领域,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当日应当停止工作;37℃以上至40℃以下,全天户外露天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35℃以上至37℃以下,应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

此外,鼓励和引导全市大型商超、体育场馆、博物馆等场所,在极端高温期间向重点群体等开放空调空间,容许非高峰运营时间进入纳凉,在城市人情关怀中帮助广大市民共度高温酷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泰安市宁阳县文庙街道河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户外网络维修劳动者在大厅为手机充电。(宁阳县官方供图) 图源:中新网

鼓励企业和机构实行弹性工作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或高强度劳动。

说到底,极端高温天气,不只是对人的“烤”验,更是对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考验。天气越来越热,只有更精准、细致、有针对性的应对,才能平稳度过酷热的夏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越来越多的高温天气,甚至是常态化的极端气候事件,适应永远比应对重要。适应常态化的极端气候事件,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件提到,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该战略提出多层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并考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的区域差异,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全球增温超过1.5℃时,十年一遇的高温事件频率将增加至以前的4.1倍;而当全球增温达到2℃时,这一频率将进一步增加到5.6倍。图源: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

再来看看超大城市怎么做?今年2月,《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提出了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警系统、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提升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等十项重点任务。

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年)》。《行动方案》并指出,上海是超大城市和河口海岸型城市,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推动适应气候变化与美丽上海、韧性安全城市、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等任务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提升气候适应能力等。

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生命共同体,与其说“对抗”,不如促“共生”。可以看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气候减缓治本,气候适应治标。

短期应急措施和长期适应性建设相结合,我们方能更安然地度过酷热夏日。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