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之前在公号推送过《古龙的朋友圈,比小说都好看》一文,有朋友提出为何不将之充实为一本书,想想也是,便开始行动。其实我不太能理解那些一年写七八本书的人,尤其是在当下这种限制多到数不清的出版环境中,我对自己有要求,质量上的、情怀上的,还有良心上的。为古龙写一本书,曾经是我年少时的梦想,将这个梦想付之行动,是一件挺热血的事情,我很喜欢。

古龙的朋友圈·李行

李行导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行导演▲

古龙曾经回忆,自己在学校时代演过三次话剧,三位导演都非常了不起——李行、丁衣和白景瑞,所以古龙“常常喜欢吹牛,这三位大导演第一次导演的戏里面就有我。”

古龙这样记录自己的“演员生涯”:

第一次演戏是在附中,那时候我是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初中部第三十六班的学生,李行先生是我们的训育组长还在和他现在的夫人谈恋爱,爱的水深火热,我们早就知道他们是会白首偕老、永结连理的。

那一次我演的角色叫“金娃”,是个白痴,演过之后,大家都认为我确实很像是个白痴。

直到现在他们还有这种感觉。

我自己也有。

第二次演戏我演的那个角色也不比第一次好多少,那次我演的是个小太保,一个被父母宠坏了的小太保。那时候我在念“成功”,到复兴岗去受训,第一次由青年救国团主办的暑期战斗文化训练。我们的指挥老师就是丁衣先生。现在我还是时常见到丁衣先生。他脸上有两样东西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

——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和一脸温和的笑。

至于第三次演戏,导演是白景瑞,也是古龙第一本武侠小说《苍穹神剑》的第一位读者。关于他和古龙的结交,可以详见这个系列的白景瑞篇。

无论白景瑞还是李行,其实都没比古龙大多少,白景瑞生于1931年,李行生于1930年,几人完全是平辈论交。

李行高寿,2021年去世,享年91岁。他离去后,两岸三地电影人纷纷致敬。在李行六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执导的电影七次获得金马奖最佳电影,本人也曾三次荣膺金马奖最佳导演,是台湾电影的教父级人物。唐宝云、秦汉、秦祥林、林凤娇、柯俊雄、甄珍、钟镇涛、张艾嘉、杨贵媚等均由其发掘。

李行原名李子达,祖籍江苏武进,1930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李玉阶曾任宋子文的机要秘书。1948年,就读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今苏州大学)的李行跟随父亲前往台湾,转学至台湾师范学院(今台湾师大)教育系。

年轻时的李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的李行▲

毕业后,李行曾经从军,1953年8月,刚刚退伍的他开始在台湾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担任教员和训育组长。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学生古龙。

此后,李行还是选择了最爱的演艺圈。他先当演员,出演过潘垒编导的话剧《偷渡》等2,1954年11月出演电影《罂粟花》,不过当他申请进入中影担任基本演员时,却遭拒绝。

此后,李行还与焦鸿英、田丰联合主演电影《没有女人的地方》等,但始终没有太大水花。于是他转而走上编导之路,先是担任多部电影的副导演,并于1958年执导电影处女作《王哥柳哥游台湾》,引领台语片喜剧风潮。1963年执导首部国语片《街头巷尾》,初步开创“健康写实”风格。同年与李嘉联合执导的《蚵女》,是台湾第一部自制彩色宽银幕影片,获得第11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

1964年,李行与编剧张永祥合作,导演《养鸭人家》,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葛香亭)、最佳彩色摄影等大奖。1967年的《路》再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奖。1968年执导的《玉观音》获得第15届亚洲影展最佳剧情片金禾奖。

1971年,《养鸭人家》的原班人马再度联手,推出《秋决》,包揽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彩色摄影五项大奖。

李行还是琼瑶时代的开拓者,从1965年起,他便将琼瑶作品陆续搬上大银幕,包括 《婉君表妹》《哑女情深》《彩云飞》《海鸥飞处》《碧云天》等,尤其是以甄珍为女主角、“学生王子”邓光荣为男主角的《彩云飞》,带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台湾的“三厅电影”(指客厅、舞厅、咖啡厅)。此外,李行以甄珍为女主角的《心有千千结》,捧红了秦祥林

不过,在1977年拍摄最后一部琼瑶片后,李行与琼瑶几乎再无来往,还曾坦言自己拍摄琼瑶小说的言情片都是公司要求,对琼瑶式台词也并不感冒。之后,李行回到写实主义风格,1978年以《汪洋中的一条船》第三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汪洋中的一条船》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洋中的一条船》剧照▲

此后,李行又起用从香港来到台湾发展的钟镇涛,凭借《早安台北》和《小城故事》连续两届拿下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上世纪80年代后,李行很少再执导电影,转型为制作人,也成为众多导演和演员的伯乐与坚强后盾。

李行为人与自己的电影一样,相当板正,律己极严。他出身富贵,经历了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有名有利,捧红无数女明星,但从未传过绯闻。古龙说自己中学时代,李行就“在和他现在的夫人谈恋爱,爱的水深火热,我们早就知道他们是会白首偕老、永结连理的”,这话还真的没说错,1955年,李行与同学王为瑾结婚,在古龙去世三十多年后,九十岁的李行与妻子仍然恩爱如初。

李行对两岸三地电影的交流出力甚多,年迈时仍到处奔走,促成两岸电影展的举办。台湾学者焦雄屏曾评价李行“电影如其人,维护传统、高举伦理,他热爱家庭,崇尚情感”。李行也曾坦言,自己的电影启蒙正是中国电影早期经典,如《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前辈们在电影中表达的人文关怀,成就了他的创作理念。

当然,健康写实风格只是电影的一种,没有必要因为现实主义和艺术电影的存在,就贬低商业片的价值。古龙就有过这样的看法,还把曾经“带过自己”的两位话剧导演摆上了台。

他写道:

我们必须明了电影公司是一种商业机构,既不是学校,也不是浸信会。假如观众的兴趣在武侠电影,我们就不能强迫他走“健康写实”的路线,因为“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却没人做”,何况,什么才叫做“健康写实”呢?难道一定要描写一群人养鸭子才算健康,一定要描写一群被生活煎熬,为生活挣扎的人才算写实?

这类型电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导演们所兴起的,因为那时意大利的社会情况的确是如此,但是现在这类素材也早已被意大利的制片与导演所摒弃,我们虽不能否认它的价值,但也不必将之奉为经典。

文中所提及的正是仿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提出健康写实主义的中影公司,“为生活挣扎”和“养鸭子”则是指李行的《蚵女》和白景瑞的《养鸭人家》。想来二位导演早已习惯了古龙的跳脱任性,只会一笑吧,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道理。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