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二胎政策影响下2016年出生人口的小高潮1883万人,现今我国的年出生人口差不多已跌去一半,仅900多万人。基于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预测2021到2035年间,我国学龄人口的总规模将从3.28亿持续减少至2.50亿左右。

随着学龄人口大减,有的地方开始关停部分幼教机构,那么我国教师资源会不会开始过剩?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主任胡耀宗教授团队研究认为,从总人口与专任教师之比看,美国是60:1,中国是80—90:1,也就是一名教师对应八九十人,在此意义上中国教育人力资源不算富余。不过他也表示,人口变化趋势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正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必须尽快调整施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河之畔大树。徐瑞哲 摄

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学校之一大夏大学建校百年之际,国内又有195所知名学校加盟全国“影子校长”千校联盟,目前联盟校已达908所。作为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实践育人模式,2016年至今已有近700位师范生通过“影子校长”项目前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跟随各地优秀校长们深度学习。如今,又一批本硕博学生被选派担当“影子校长”,与名校教育管理者结对。而面对学龄人口与师资适配的新形势,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也不免产生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胡耀宗教授团队的基本判断是不同学段在校在园人口已然呈现逐年减少之势。他在全国“影子校长”千校联盟论坛的“人口变化趋势下教师资源配置的挑战与对策”分论坛上表示,总体上,我国学龄人口结构2020到2025年逐步向“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转变,而2025年后,随着较低年龄组的学龄人口数量快速减少,逐渐形成“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学龄人口结构格局。

其中,学前教育人口总规模在预测期内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小学学龄人口规模在预测期内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初中学龄人口总规模在预测期内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高中阶段学龄人口规模平稳增长至2029年后回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总量则平稳增长至2032年后回落。按现行师生比计算,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需求量在下降,与2020年相比,2035年小学教师可能过剩约150万,初中教师过剩约37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徐瑞哲 摄

事实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姚继军教授团队,对我国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了耦合协调分析。他们应用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七普”等数据,计算了人口—社会经济—教育系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表明近年来各省份这一协调程度均有所提高,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6个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均处于中级协调阶段。

如何因地制宜、应需而变?胡耀宗认为,以学龄人口减少为契机,各地应缩小班级规模,着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中国班级规模可达每班50到60人,这一班额远大于OECD国家,但生师比并未远高于OECD国家。每个班级规模小了,就考量教师带班质量而非数量。因此,抓住这一人口变化机遇,也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在于高等教育在普及化的基础上继续走深,并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形成相应师资队伍。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目标为40%,2020年的实现值达54.4%,超额为14.4%。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到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65%的目标,而2021年已达57.4%。

胡耀宗表示,目前看来高等教育确定的2035年发展目标较为保守,需要尽快谋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80%的目标,推进普及化向中高水平迈进。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已超过80%,这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等为结对师生颁证。

来源:作者:徐瑞哲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