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大授衔,有一个“规定”,已经在地方工作的高级将领,原则上不参加授衔。

当时,阎红彦正身居省委书记要职,毛主席坚定地表示:“上将中一定要有他的位置!”

阎红彦已经脱下军装,主政一方了,毛主席为何要“破例”,一定要让他参与授衔呢?

阎红彦,1909年9月13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瓦窑堡的贫寒农家,从小便与父兄一同辛勤劳作,耕耘土地、烧制砖瓦,体验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岁时,阎红彦进入米粮山私塾求学,由于家境贫寒,半年后他便不得不辍学,去一家砖瓦场辛勤劳作。

1920年,为改善生活,阎红彦毅然离家,独自在陕北一带打短工谋生,几年后,他怀揣着对革命的追求,于1924年报名参军。

在军队中,阎红彦深受革命精神的熏陶,一年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那时起,他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1934年的中国,革命的烽火熊熊燃烧,局势异常紧张。为重新点燃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的通信之火,阎红彦勇敢地站了出来,被赋予传递密电码的重任。

这串密电码,不仅是一组简单的代码,它承载着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沟通的希望,更是中国革命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

阎红彦知道,这个任务的艰巨程度远超想象。他要穿越漫长而危险的道路,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没有退缩,决绝地踏上这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途。

在漫长的旅途中,阎红彦经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穿越荒芜的沙漠,忍受着烈日的炙烤和沙尘的侵袭,他攀登险峻的山岭,面对着陡峭的悬崖和崎岖的山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没有放弃过,直到到达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红彦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工作中,尽管密电码是用他不熟悉的英文字母编排的,但他认真研究,刻苦学习,硬是将这些看似枯燥的电码熟记于心。

1935年4月,阎红彦带着密电码回到祖国的怀抱,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的笑容。

历经数月风霜雪雨的艰难跋涉后,阎红彦终于在瓦窑堡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会师,将那份至关重要的密电码完整地背默出来,为我党与共产国际的通讯重新建立桥梁,填补中断了一年多的信息空白。

毛主席望着眼前的阎红彦,眼神中充满深深的敬佩和感激,紧紧握住他的手,感慨地说:

“阎红彦同志,你以一人之力,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代表党中央,向你表示最深切的感谢”

抗日战争时期,阎红彦担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3团团长,负责保卫党中央、巩固陕甘宁边区。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围剿,阎红彦率领部队英勇作战,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确保党中央的安全和陕甘宁边区的稳定。

解放战争时期,阎红彦历任要职,参加多次重要战役。在邯郸、陇海路、定陶等战役中,指挥有方,表现出色。

特别是在豫北攻势中,阎红彦率领部队全歼国民党军暂编第3纵队,俘虏其司令孙殿英,这一战绩尤为显著,使他名声大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全军大授衔前,阎红彦正身居要职,担任四川省委书记。在众多将领中,毛主席坚定地表示:“上将中,阎红彦必须有一席之地。”

毛主席做出这个决定,并非偶然,是基于阎红彦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所作贡献的肯定。

1955年,阎红彦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获得三枚一级勋章,可谓战功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