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滑红彬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相关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文首发于《九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

李凤高虽为湖北人,但其一生事业主要发生在江西境内,特别是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仅担任庐山董事会董事,致力于庐山自治事业,而且着力发掘庐山的历史底蕴,参与编修《庐山志》,开辟人文胜境“花径”等等。本文试对李凤高之生平事迹进行梳理和考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径公园大门 图源:庐山网

李凤高(1862—1944),字翥林,一字矩庭,晚号拙翁,汉阳县北乡长乐畈夹洲子徐馆(今东西湖区径河农场)人。李凤高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李步云、父亲李隽文均为岁贡生。二十岁时,因家贫不能完成学业,遂改学商贸,未成,又续修学业。后以府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两湖书院,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高足。相传张之洞善睡,宴客时常瞑目入梦,而当侍者说李凤高至,张之洞每每惊醒,同院诸生因而称李凤高为“李惊坐”。

科举制度废止后,李凤高跟随汉阳士人黄嗣东到江西办学务数年。期间,江西巡抚夏时听说李凤高对《读史方舆纪要》研究很深,极有心得,遂聘为江西大学堂地舆学讲师。嗣后,提学使林开謩延请李凤高任学务公所实业科长、图书馆长等职。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十五日,李凤高作为江西巡抚派遣学事视察员,由日本外务省政务局介绍,前往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考察办学事宜。光绪三十三年(1907),李凤高以候补知县任江西学务公所图书课副课长。任职期间,李凤高主编《江西学务官报》,该刊设谕旨、章奏、文牍、论说、学术报告、纪事等栏目,学术报告栏刊出各县学务报告,论说栏发表教育界人士关于

改良私塾、兴办新式学堂和加强教育事业的控制和利用问题的论文。此官报创刊于宣统元年(1909),至宣统三年停刊,共出二十六期,是江西第一张面向教育界的官办报纸。

辛亥革命期间,李凤高携家眷由南昌返回家乡。武昌军政府成立后,李凤高被委任为恩施县知事。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李凤高浮沉幕僚间,后得某军阀敬重,命其出任上犹、龙南、新淦等县知事,所到之处,均有良好的政绩和声誉,龙南县民还为其刻《去思碑记》。之后,李凤高曾执教于南京两江高等优级师范学堂。

民国八年(1919),李凤高访著名学者、藏书家王同愈于上海,老友重逢,感慨万分。先是,王同愈于宣统二年任江西提学使,为李凤高之上司。翌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同愈被迫离赣,临行前将宋刻《五臣注文选》托李凤高代为保管。此次李凤高上海之行,正是为璧还善本而来。王同愈在《宋椠五臣注文选卅卷》跋中感叹道:

“茫茫尘劫,事阅八年矣,己未三月,钜庭于千里外,访余沪寓。旧雨重逢,藏书无恙,为之距跃三百。噫!八年避地,千里还书,此岂流俗人之所为邪!还书一痴,古人不免,其贤于古人,又何如耶?钜庭为鄂中名宿,博雅好古,朴实无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凤高楷书节临魏碑 图源:西泠印社

在赣时,一官蹭蹬,未尝挂怀。自公退食,辄以校读异书为乐,而又尚义守信如此。”

恰如王同愈先生所言,李凤高宦海浮沉,“一官蹭蹬,未尝挂怀,......一以校读异书为乐”。当他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彭泽令之后,不仅大喜道:

“今吾其为陶渊明乎!”遂仿效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不出任而寄隐庐山大林寺旁,筑“慕陶庐”以居,并治一印,曰“辞彭泽宰,近栗里居”,以寄胸襟。其悠游林泉,徜徉山水之间,校读诗书,剔苔扪碑,乐何如也。

舍原从流之戒,左旁有“题襟馆藏”四字,即曾宾谷于嘉庆初年任扬州运使时所筑馆名。砚必藏于是时,吾甚敬信国之中节,吾更爱宾谷之诗章,故泽寒光,对之令人肃然起敬,岂徒端溪片石供几席好玩已哉?龙君伯纯为余拓砚形及铭识,自为题记于后,已未嘉平月除夕。”后来,李凤高将包括此砚在内的收藏精品转让给好友张季郁先生。李凤高亦长于金石之学,《南昌隆兴寺铜钟拓本跋尾》《抚州宝应寺铜钟拓本跋尾》等文旁征博引,辨明疑讹,剖析源流,洵为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印象东西湖

正所谓“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李凤高寓居秀甲天下的庐山之后,以藏书、读书、校书为乐。其藏书甚富,古直《赠李叟》诗云:“邂逅一老叟,自言李拙翁。招邀入草庐,慕陶牓其中。我见逌然笑,意钧趣亦同。碑版照四壁,图史牣房栊。一辞彭泽宰,不复与世通。虽不日持杯,卓有五柳风。”据张树年回忆:“李是一位旧学造诣很深的学人,......我在山上曾拜访过李钜庭先生。李居西谷大林冲19号,是一般山村小屋,比较简陋,可是书室明亮,书桌书柜放满线装书和报纸。”湖口杨赓笙《哭李拙翁师》诗中自注亦云:“师寓庐山十余年,所积书籍甚富。”

仅从与张元济往来信函中即可得知,其藏有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默庵集锦》《相传集》等著,其余典籍想亦甚夥。如其所藏钞本《野处类稿》,被胡思敬刻入《豫章丛书》之中,胡思敬在跋中写道:“此书用武昌李拙翁钞本付刻。......李本多脱误,别有王胜庵本,拙翁曾取以互校,将异文列眉端,不敢轻改。予与魏君潜园再三审定,凡王本误者从李,李本误者从王,不能断者两存之。”可见李凤高不仅博洽群书,且以校对异书为乐。

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及《百衲本二十四史》,名山事业,嘉惠学林。期间,李凤高与张元济通书论学,推敲目录校雠之学。张元济称赞李凤高“承示将各种书汇集一总录,别其源流及存佚与否,自是卓见”。

李凤高庋藏宏富,所藏碑铭古玩亦甚众。他曾藏有文天祥砚台,题识云:“民国八年七月,南城曾宾谷先生后人,以先生《骑牛相》及此砚台来质,余见石质温润,真水岩上品,背有文信国篆书铭廿五字,旁有陆龙其跋言,信国铭有学者舍原从流之戒,左旁有‘题襟馆藏’四字,即曾宾谷于嘉庆初年任扬州运使时所筑馆名。砚必藏于是时,吾甚敬信国之中节,吾更爱宾谷之诗章,故泽寒光,对之令人肃然起敬,岂徒端溪片石供几席好玩已哉?龙君伯纯为余拓砚形及铭识,自为题记于后,已未嘉平月除夕。”后来,李凤高将包括此砚在内的收藏精品转让给好友张季郁先生。李凤高亦长于金石之学,《南昌隆兴寺铜钟拓本跋尾》《抚州宝应寺铜钟拓本跋尾》等文旁征博引,辨明疑讹,剖析源流,洵为力作。

李凤高来到庐山后,任庐山董事会董事,参与“安设全山电话,创办保安队,为全体警士制办全副军装以及卫生设备,筹办冬防,遍设石凳以便游人等”地方自治事业。李凤高居住在大林冲19号,在大林寺遗址附近。民国己巳(1929),李凤高与客人从大林寺西半里处经过,看见石工正在凿石头,忽然发现一块石头上刻有“花径”二字,径尺余,旁边尚有小字,可惜剥蚀不可辨认。

李凤高遂请石匠勿凿此石,归而考诸文献,“读查初白《大林寺冏上人茅斋》诗:‘香山旧吟地,花径兼宿莽。’注云:‘白乐天曾于四月看桃花,其地犹名花径。’又查氏游记及潘次耕游记载略同。毛编山志失载,人亦无从知之。”知此地由来已久,当为白居易吟咏桃花之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径石刻 图源:维基百科

李凤高欲筑亭此间,并植桃花百千株,以续白傅当日之美景。严孟繁慨然捐地,胡幼腴、方耀庭输金相助,遂于辛未年(1931)秋建成“景白亭”,请陈三立老人作记,复建小亭于石上,以保存古迹。李凤高此举为庐山保存故实,增一胜境,正如陈三立所说:“于斯亭怀贤吊古,慨慕留恋,想像其时其人,精魂冥合,如亲杖履而接謦欬。”李凤高邀请山间所居诸多名流题咏,编辑为《庐山花径题咏初集》及《二集》。

寓居庐山的李凤高搜奇揽胜,遍访古迹,并撰有《寓庐丛录》,录其所履所见及其考证。此书未见传本,仅在吴宗慈《庐山志》中保留一小部分,如考订白居易草堂之所在、论天池佛灯、记三叠泉、赞普超血经、品题金星砚及谷帘泉等等。李凤高博极群书,对庐山又十分熟悉,因此在吴宗慈编修《庐山志》的过程中襄赞甚多,其于1933年4月致张元济信中说:“(《庐山志》)积两年余之考求,颇费经营。其中如古迹、行政等类经陈敬雯及鄙人参校。至地质、矿物、植物、动物等均经各专门家编辑,似为必传之作。但此次来申办理印刷、发售等事务,垦格外指导。可见李凤高不仅参与编纂山志,亦为出版事宜而奔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 吴宗慈 撰 庐山志 易胜拍卖网

李凤高曾受业于著名书法家张裕钊之门,初摹赵松雪,后仿北魏《泰山金刚经》,又精于汉碑,对散氏盘和郑文公碑亦用力极深。其书法有名于时,在汉沪间颇为人所珍贵。光绪二十四年(1898),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印严复所译《天演论》,即由李凤高签署书名。李凤高在庐山也留有墨迹,如花径外“花径山寺,咏留诗人”的隶书对联《花径景白亭碑》的篆书碑额及“天赐泉”“南无阿弥陀佛“等题识,陈隆恪称赞“拙翁笔势劲而腴,勒石横楣石欲枯”,杨赓笙亦说“拙翁书法遍人寰,米蔡苏黄出指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庐山景白亭 图源:维基百科

抗战开始之后,庐山牯岭成为军事区域,李凤高性素耿爽,遇事直言,被人媒孽诬陷,差点儿罹祸,幸得友人各方斡旋,方才脱难,遂避地于赣东南城之麻姑山。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重阳,杨赓笙、张少溪、徐幼云、宗之楹四人同登麻姑山,谒见李凤高。李凤高纵笔赋诗,并为杨赓笙《伏枥轩五种诗钞》题签,其书法苍劲,颇有逸致。不意不久之后,李凤高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李凤高原在庐山神龙宫旁营造坟地,俾长眠庐山清翠间,因此地卑湿,难作万年吉壤,遂于抗战胜利后改葬于庐山东林寺旁,今赛阳东林村汪家畈山涧北岸也。李凤高生逢乱世,逝后亦未能安宁,其墓地屡遭破坏,湮没于离离荒草之中。墓北一里许沟壑之上,有一块被用作过沟跳石的条石,上刻“余生历沧海别三千世界归真“十二字,书法流畅,或即源自李凤高墓。2004年10月,李拙翁(凤高)墓收录于第三批九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之中,庶几可慰藉先贤之灵。

哲人其萎,往事如烟,李凤高的生平事业早已被人们淡忘,或许只有游览花径时,大家才能从导游口中听到李凤高的名字,仅此而已。谨勾勒李凤高先生生平如上,以为纪念。才疏文拙,所阙甚多,订伪补漏,有待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红彬

【作者简介】

滑红彬,1983年生,河北内丘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读后记】

本篇编辑时略去了原文的中的论文成分,包括关键字、参考文献等。曾有读者建议,《九江文史》系列应偏重文史考证,并加注参考文献等,以增加权威性与严谨性。编者以为,本公众的主要目的,是向更多的读者讲述九江的历史故事,通俗性是第一的,就如编者在每篇文章中都要配以至少三张相关的图片,也是为了使文章更加生动、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