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扬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三批)进行了公示,

拟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等

42个港口、古渡口、古码头、

水利枢纽、闸坝地名列入

扬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批

42个“老地名”公示

根据江苏省民政厅《关于开展2024年全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的通知》(苏民区〔2024〕3号)要求,经各县(市、区)申报推荐,市民政、住建、交通、水利、文广旅、史志办六部门联合市地名专家,按照省六部门印发的《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进行论证评审,此次拟入选的扬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三批)分别是:

一、港口(2个)

沙漫洲港、万家塘避风塘

二、古渡口(4个)

高旻寺渡口、露筋渡口、东关古渡、瓜洲古渡

三、古码头(11个)

平山堂码头、泾河御码头、邵伯大马头、古邗沟码头、十二圩码头、宦家码头、大虹桥码头、界首大码头、御马头(高邮)、御马头(邗江)、大码头

四、水利枢纽(1个)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四座抽水机站及万福、芒稻、宜陵等节制闸、船闸配套工程)

五、闸坝(24个)

刘堡减水闸、邵伯船闸、昭关闸、龙头关、刘公闸、茱萸湾闸、瓜洲闸、马棚湾救生港水闸、车逻闸、子婴闸、东门水门、卧虎闸、东关闸、军桥闸、大桥闸、邵伯节制闸、盐邵船闸、二道沟闸、金湾坝、黄金坝、平津堰、南水关洞、八里松洞、跃龙关

我市现有

1086个地名列入保护名录

扬州从2015年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制度,2016年和2020年分别公布了两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1086条历史地名,第一批、第二批被列入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共有40条,在全省位列第三。每一条“老地名”包含着民俗史实或动人故事,唤起人们对那个事件、人物、市井的记忆,升腾起对家乡故土的热爱。

“各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在古城、古镇、古村落评定基础上的延续,评定范围为专名沿用时间较长、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有重要传承价值、知名度较高的路、街、巷(里、弄、坊)、古桥梁名称。我市各县市区按照地名的得名时间、使用时间、词语文化特色、实体文化特色、认可度、知名度、珍稀性、续用意义等标准积极申报推荐,省、市级职能部门从时间因素、文化含量、影响程度、传承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联合会审、评定打分。”市民政局地名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专家研究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产生了上述各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我市现共有40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129个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和336个县级地名文化遗产,总数达到了505个,通过编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设立地名文化遗产碑牌、拍摄微视频、开设网站公众号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地名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

信息来源: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