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张 晖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6日 第 05 版)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已在思政课的讲堂上耕耘了20个年头。20年来,每次备课时,我总会问自己:假如我是学生,希望听到一堂怎样的思政课?课堂的设计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如何讲述才能真正让学生听得进去?

“自我提问”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我不断走近学生、加强互动,了解学生的喜好、关注和困惑,再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讲课内容,完成一次次师生共赴的铸魂育人之旅。

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故事感和实践性,是当下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重要所在。

把握时代之变,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是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内在遵循。面对新时代大学生,除了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外,我还更多地在内容设计上下功夫。关注时事热点,利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典型案例和翔实数据,将理论转化为生动的阐释,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认同和接受度,在“见人见事见物”中提升思想认识,感悟真善美,洞察时与势。

运用故事思维进行课堂讲授,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思政课教师如何创新表达、抽丝剥茧、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动听、好听、耐听?在多年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和话语逻辑,持续锤炼讲授艺术,通过场景构建、细节描述等方法,强化教学的代入感和画面感,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听、听得进去。

发挥实践教学特色,让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当代青年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他们期望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贡献青春力量。近年来,学校探索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田野。每每看到学生与老乡围在一起干农活、唠家常,我都能真切感受到学生的成长。让大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青春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华。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报记者丁雅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