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北大红楼参观。这里,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伴随着络绎不绝的人群,19岁的田子翀在北大红楼前,开始了他的志愿讲解服务。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本科生,田子翀很早便对北大红楼心生向往。不久前,他报名参加了北大红楼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对他来说,这是深入了解和传承红色精神的旅程。

在这里,田子翀遇到过一位前来寻找亲属照片的烈士后人。他记得,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她寻找的亲属是江苏省宿迁地区第一位中共党员吴苓生,牺牲时年仅32岁。听完老人的讲述,田子翀根据培训知识指引她找到了吴苓生的照片。站在照片前,老人的眼角有些湿润,她对田子翀说:“这张照片比我在史料中看到的还要清晰。”

那一刻,田子翀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者讲解员的使命与意义。他说:“我要用自己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据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于2021年10月挂牌成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充分发挥北大红楼、蒙藏学校旧址独特资源优势,于2022年开始筹建北大红楼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致力于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质的党史教育资源与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截至2023年年底,纪念馆志愿服务队伍人数达230余人,人员范围涵盖国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等大、中、小各个学段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干部。

志愿者广泛参与到纪念馆讲解和社会教育活动中,结合各自专长在展览讲解、服务保障、活动组织等不同的岗位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一次讲解,对于受众来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认真讲述的志愿者,尤其是在校学生,在一次次“授课”中更深入地学习党史、坚定信仰。

成为志愿讲解员之前,国防大学的张月婷对李大钊的认识仅限于书本上的文字介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随着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张月婷被李大钊简朴的生活作风和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深深触动。

同时,她也在思考如何将历史故事与自己的成长相结合。作为一名国防生,张月婷说:“在军营摸爬滚打的日子确实很苦,但这份‘苦’与革命先辈出生入死的‘苦’相比,不值一提。革命先辈的事迹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担当’,不同的时代,我们有不同的使命。”

不过,真正“上岗”并不容易,志愿者需要先背诵1.5万字的讲解词,这是讲解员的基本功。为了让志愿者更好地了解历史,北大红楼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同时免费向志愿者开放纪念馆党史资料库,鼓励志愿者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多维度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北大红楼志愿者负责人朱瑾表示:“这支队伍的成立,不仅为北大红楼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加生动、贴近时代的讲解服务。志愿者在讲解的过程中了解党史、学习党史,坚定信仰信念,将革命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路鹏除了担任蒙藏学校旧址的志愿者,还在“蒙藏学校旧址”承担起“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思政课的备课任务。第一次面对中小学生教学,路鹏有些忐忑。不过,让他格外感动的是,在课堂最后的互动环节,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到队伍里,共同朗诵课堂结语,交流探讨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一名小朋友曾向路鹏分享说,“民族团结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还有人说,“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每每想到这些话,路鹏心底总会泛起一股暖意。他说:“党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能告诉大家我们从哪里来,接下来要往什么地方去。”

起初,朱瑾对年轻讲解员们的耐心和毅力还有一些顾虑。她担心随着讲解场次的增多,队员们讲解的兴趣会逐渐降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年轻的讲解员在每一次讲解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根据史实丰富讲解内容,用更加生动和富有创意的方式来讲述历史。

“这份志愿讲解工作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背诵讲解词。”在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马紫薇看来,尽管大家已经进行过很多次讲解,但每次总会有些新发现。比如,她习惯在结束前问问大家有什么感受,有人会列举自己在“文科学长室”“五四游行筹备室”等展厅了解到的新知识,也有人会分享参观心得。

马紫薇说:“通过我们的讲解让大家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哪怕只是多了解了一个人的名字,我都觉得特别有意义。选择做一名纪念馆讲解志愿者就是要去做知识的传递者,为历史传承作出一点点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