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壳虫总科—介壳虫科〈蚧科〉(下)

(3)双角蜡蚧属

双角蜡蚧属(学名:Dicyphococcus),蚧科的一个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外被厚蜡层,蜡层背面有呈双角状突起。虫体一般为不规则椭圆形。触角和足均细小。触角6或7节。足正常发育。肛板通常不是三角形的类型,而是不规则条板状,此型肛板前端宽尾端变狭窄,但尾端常钝圆,端部生有刺或毛。臀裂短宽。肛环常具6根肛环刺。五孔腺组成气门腺路。管状腺可有二种,一种短而粗的分布在背中线成纵带排列,另一种细长的管状腺在腹面分布。有时在腹面的亚缘区也见有短粗型的管状腺分布。气门刺常可与体缘刺相互区分开来。体缘刺呈圆锥形刺,刺顶较尖锐。虫体腹面有长短和粗细均不同的体毛分布。

②分布范围

该属自1959年建立以来,至今已知3种,分布于我国有2种。本属形态特征与Parafairmairia很相象,但与后者不同可以从触角、足发达的体缘刺和表皮分布的腺体类型加以区分;本属又与Cardiococcus属近缘,但该属具发达的足和触角,无体缘毛等特征和后者明显区分。

③滇双角蜡蚧

滇双角蜡蚧(学名:Dicyphococcus bigibbus)是蚧科双角蜡蚧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成虫:虫体常为宽卵圆形,外被很厚的蜡质层覆盖,蜡质层背方有一双略有变曲的角状突。虫体周围有分泌的蜡丝。虫体一般呈灰棕褐色。触角6—7节,除基节最宽而扁外,其他各节之长度略相似,但常见触角的顶端节小而多为半球形,第3节最长。胸足具正常节数。胫节和跗节之长度几乎相同。跗冠毛细,其顶端膨大。爪小,爪冠毛也较短,其顶端明显膨大。肛板呈上宽,下狭窄的条状,其顶端生有一刺和刺之两旁各生有一根毛状刺。胸气门发达,但气门开口不十分宽大。气门腺路主要由五孔腺组成,气门腺路的宽度大约由3—5个腺体宽形成,特别接近体缘处更是腺体显著密集。气门刺似乎不只一根,而是成群,但只其中一根最长而粗,能与体缘刺明显区别开来,其他气门刺与体缘刺皆为顶端尖的圆锥形刺,只是稍大些而不易彼此区分。体缘刺较小很密集的排列在体缘。短小的管状腺沿虫体背中线分布。稍大的管状腺在虫体腹面体缘可见有分布。较大而细长的管状腺分布在虫体腹面。多孔腺缺。体毛分布在虫体腹面,特别是腹部的体毛比较发达。

b.生活习性

寄主:樟,肉桂,野牡丹,千斤拔,褚血树,三球悬铃木,水锦等的枝条上。

c.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云南(景东,峨山)。

(4)澳蜡蚧属

澳蜡蚧属(学名:Inglisi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蚧科的一个属。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多为不规则之宽卵形。触角缩小,6或7节。胸足细弱,虽具正常节数,但有时胫节和跗节分节不明显,或可见有分节痕迹。爪之下表面无齿。胸气门小。五孔腺除组成气门腺路外,在虫体腹面也有分布。气门刺与体缘刺常难以区分。体缘刺通常有大和小两种互相交替分布。管状腺多分布在虫体腹面之体缘。如有多孔腺则主要分布在虫体腹面腹部,特别是阴门附近比较丰富。老熟雌虫体外被半透明蜡质覆盖物。

②分布范围

该属目前全世界已知9种,主要分布在东洋区、澳洲区、中美洲。我国只记录在台湾省有一种是Takahashi于1930年所定,但该种之形态特征与本属典型种差别较多,暂归入该属之内,待后人进一步研究订正,可是该种在大陆各省至今没见有分布。

③台澳蜡蚧

台澳蜡蚧(学名:Inglisia formosana)是蚧科澳蜡蚧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宽卵形,黑褐色,外被半透明的蜡质覆盖物。虫体长约3.5—5.5mm,宽约2.5—3.5mm。触角6节,其中第3节最长,顶端节最小。胸足小,但胫节与跗节间可见有分节痕迹。跗冠毛纤细,其顶端膨大。爪冠毛粗,其顶端也明显膨大。胸气门小,气门腺路由五孔腺组成,在近体缘处,气门腺路所含腺体较多,气门刺常1根,较粗,为顶端钝圆的圆锥形刺。体缘刺较小,其顶端较尖锐,可分粗和细两种,且两种体缘刺交叉分布。肛板略呈三角形,其顶端常有4根刺分布。肛板周围体壁硬化明显。虫体背面亚缘瘤缺亦无小背刺分布,但背面中部有纵向的腺孔成列分布。臀裂短小而呈三角形劈开。

b.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锥蜡蚧属

锥蜡蚧属(学名:Mitrococcus)是属于蚧科下的一个属。

峨眉锥蜡蚧(学名:Mitrococcus celsus)是蚧科锥蜡蚧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外被厚蜡质物覆盖,呈小丘状附着在寄主植物之表面,多为暗棕褐色。虫体腹面多为卵形,长约4mm,宽约2mm。触角极短小可分3节,其顶端节生有若干刚毛。胸足退化而呈圆锥形,但可分2节,爪很小且略弯曲,可见有跗冠毛和爪冠毛存在。胸气门发达而呈圆筒状。肛板合并后略呈圆形,肛板周围体壁硬化。体缘刺圆锥形,尾端的体缘刺较长。管状腺多分布在体缘。

②栖息环境

寄主:景山果,多寄生在叶和细枝上。

(6)脆蜡蚧属

脆蜡蚧属(学名:Paracardiococcus),也称作角介壳虫属,为介壳虫科的一个属。

姜脆蜡蚧(学名:Paracardiococcus actinodaphnis)是同翅目、蚧科、脆蜡蚧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长椭圆形。体长约1.5mm,体宽约0.5—0.7mm。触角短柱状或瘤状,其顶端生有约5根长刚毛。胸足退化成小圆锥形突起,不见分节痕迹。胸气门正常发育,其开口呈喇叭状。五孔腺组成气门腺路,在接近体缘处多孔腺密集成群。口器较大,喙一节。肛板上端宽圆,下端狭窄,其下顶端有2根刺着生,内缘下端有2根小刺着生,二块肛板合并时,略呈倒梨形,上端宽圆,下端延伸渐狭窄。气门刺5—8根,成群的着生在虫体之体缘处。体缘刺是顶端尖的圆锥形刺,分布比较稀疏。管状腺分布在虫体腹面.虫体背面可见厚框边的单孔星状分布,比较稀疏。

②栖息环境

寄主:木姜子。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星蜡蚧属

星蜡蚧属(学名:Vinsonia)是属于蚧科下的一个属。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外被蜡质层覆盖,蜡层有辐射状向外伸出的指状突起7根,其中前端中央1根,两侧各3根,形态奇特,整个蜡层酷似7角星。除去虫体的蜡质覆盖物,可见虫体呈球形,腹面柔软膜质平坦,背面尾端有明显硬化之尾瘤状突起。触角6节。胸足细小,其胫节与跗节无明显的分节痕迹,而相互愈合,跗冠毛纤细,其顶端膨大。爪小,爪下表面无小齿,爪冠毛短,其顶端略有膨大。肛孔开口于硬化之尾瘤状突起顶端。肛板存在较小。气门腺路由五孔腺组成。气门刺发达,由7或9根组成,气门刺大小不一。体缘分布体缘毛。触角间有一列毛呈横列分布。

②七星蜡蚧

七星蜡蚧(学名:Vinsonia stellifera)是蚧科星蜡蚧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外被7星状蜡质分泌物覆盖。虫体长约1.5—21mm,宽约1.3—1.8mm。头端有一明显突起的部分形成钝圆形的丘状头顶,这一虫体轮廓上的特征乃为蜡蚧科独特。除丘状头顶外,整个虫体呈宽卵形,或方圆形。触角6节。五孔腺组成气门腺路,从较小的胸气门开始直伸至体缘,气门腺路的终点之体缘稍有内凹,凹处生有气门刺6—10根,成群分布,气门刺较大的有3根,其中央一根最大,其余的气门刺虽大小不同,但皆为圆锥形。胫节和跗节愈合为一节,在跗节顶端有一对纤细的跗冠毛,其毛顶端膨大。爪小,爪冠毛也较纤细,其顶端明显膨大。阴前毛一对。多孔腺较集中的分布在阴门附近。虫体背面硬化。无亚缘瘤和背面的体刺。肛板长条形,其内缘较直,底缘和外缘联成半圆形或呈弧形。肛板周围体壁不仅硬化而且向上隆起成圆柱状,极似胶蚧科之尾瘤。虫体之体缘分布有体缘毛。虫体腹面发达的体毛在触角间成一横列分布。

b.生长环境

寄主:山竹子,白汁柿,格搭胶树,(木亡)果树,柑橘,栀子。

c.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台湾。

国外分布:斯里兰卡,菲律宾,中美洲,南美洲。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