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九):魏明帝2

(6)屏绝浮伪

青龙三年(235年)正月八日,明帝任命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诏令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和太极殿,筑总章观。这样大兴土木,许多百姓贻误农时而影响耕种。朝臣杨阜、高堂隆等人曾多次直谏,明帝虽未纳谏,可是对待谏臣也非常优容。七月,京都洛阳宫中崇华殿发生火灾。八月二十四日,册立皇子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九月二日,明帝返回洛阳宫,命重新修复崇华殿,并更名为九龙殿。这年十月三日,中山王曹衮病死。二十六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十一月二十二日,明帝到达许昌宫。

青龙四年(236年)二月,曹叡诏令设置崇文观,征召天下善于撰属的人进观。六月初一,曹叡诏令廷尉及各郡国所有司法官员,今后再遇有应处以死罪的囚犯,在案情全部清理并决断后,除谋反之类大逆罪及亲手杀人的凶犯外,其他死罪犯人都应尽快通知其家属。并亲自处理百姓有异议的冤案。七月,辽东高句丽国王宫将东吴孙权派去联络的特使胡卫等人斩首,并将首级送到幽州。

景初元年(237年)正月二十四日,朝中议定改变历法更换年号,以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二十二日,诏令国内实行大赦。四月,提升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尚书仆射卫臻为司空。七月,东吴孙权又遣部将朱然率兵二万围攻江夏郡,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率本部兵马以及归顺的鲜卑、乌丸部族军队开到辽东南地区。九月,冀、兖、徐、豫四州发生水灾,明帝派侍御史为特使巡视灾区,特使所到之处皆开仓放粮加以赈济。九月十六日,皇后毛氏去世。二十六日,朝中掌管典礼的官员奏请在京都为明帝生母文昭皇后建立祀庙,明帝诏令朝廷留万世永远不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英年早逝

景初二年(238年),明帝下诏命太尉司马懿出兵征讨辽东,朝中商议派出司马懿统兵四万兵马过多,开支粮草难以维持,抵达辽东后因大雨连绵,无法展开对公孙渊的攻势。朝中群臣又议论应该传令让司马懿退兵。明帝不为这些议论所动,后来果真如此。辽东叛乱被平息,诸郡重新归属于朝廷。六月,曹叡赐予日本卑弥呼金印,封其为“亲魏倭王”,曹叡的健康开始恶化。之后,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

九月二十四日,任命司空卫臻为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十二月八日,明帝病。二十四日,册立皇后郭氏,赐天下男子各进爵二级,鳏寡孤独无靠者由官府赐给粮食。又下诏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二十七日,免去曹宇大将军之职,另以武卫将军曹爽代替。

当初在青龙三年,寿春某农民之妻自称是天神所派,应居住在皇宫中,为帝家祛灾辟邪,纳福增寿。她取水给犯病的人喝,饮者多能治愈。曹叡于是专门为她在后宫修筑了宫殿,又下诏褒扬她的才能,特别地宠爱。等到曹叡病重,饮她的泉水却不见效果,一怒之下将她杀掉。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239年1月22日),太尉司马懿率师从辽东回到黄河以北的河内郡驻扎。明帝传令以驿马急召司马懿入朝。待司马懿匆匆赶到,马上被引入内宫。明帝拉着他的手嘱咐其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恸哭,连连磕头,答应了明帝托付的嘱咐。当天,明帝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正月癸丑日(2月17日),葬于高平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为政举措 ①政治 a.独揽大权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而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继去世。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陈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明帝的权力影响有限。通过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在此之后,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诏令能够有效实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现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对的决策也能独断专行。如前文提及的明帝女儿淑夭折,明帝欲亲自送灵,在司空陈群以及诸位大臣的反对与劝谏下,明帝不予理会依然坚持己见。

b.整理法律

魏明帝注重法理。他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又下令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 魏明帝处理政事旷达严谨,善于纳谏,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书他皆一一过目,毫无倦意。

c.营造宫室

魏明帝喜好营建宫室,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同时即位后不久就有司徒王朗因“是时方营修宫室”上书认为“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馀一切,且须丰年。”但此时明帝尚能听从,自青龙三年之后,魏明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几乎都曾上书予以劝谏,史载“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但明帝都不予理会。

d.宗室政策

明则基本继承了文帝延续下的宗室政策,较为严苛,削弱宗室加强中央集权。明帝对文帝时期过分严苛的宗室政策有更改之意,太和五年,曹植上书陈述禁锢宗室过严的弊端,明帝有所触动,回复中言明:“夫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诉。”大臣杨阜亦上书陈九族之义,明帝也下诏予以赞同。在太和六年下诏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诗不云乎,‘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将诸侯王领地由县改为郡,透露出想要建立成体系且稳定宗室政策的想法,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

主要改变诸侯王不得进京的情况,在太和五年下诏 “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先帝著令,不欲使诸王在京都者,谓幼主在位,母后摄政,防微以渐,关诸盛衰也。朕惟不见诸王十有二载,悠悠之怀,能不兴思。其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朝。后有少主、母后在宫者,自如先帝令,申明著于令。”允许诸侯王进京朝见,据记载此后包括曹植在内的多名诸侯王(中山恭王衮,楚王彪等)都曾进京,燕王曹宇甚至两度应征入朝,参与朝政。

②军事

魏明帝在位期间,对外战事频频胜利。在他登基不久,就遇到内外敌人的攻击,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太和元年(227年)孟达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青龙二年(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同年,轲比能被曹叡派遣出的刺客所刺杀,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元年(237年),辽东公孙渊反魏,自立为燕王。此年,曹叡令司马懿攻辽东,司马懿遂带兵四万,和牛金、胡遵等出征辽东,大破燕军,杀公孙渊,成功收复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轶事典故 ①渭阳思母

魏明帝在甄家给外祖母修建了一所华丽的住宅。建成以后,亲自前去察看,并且问随从的人:“这所住宅应该起什么名字呢?”侍中缪袭说:“陛下的思虑和贤明的君主一样周到,报恩的孝心超过了曾参、闵子骞。这处府第的兴建,感情专注于舅家,应该用渭阳来做它的名字。”渭阳,是《诗经》中秦康公送别舅舅所做。

②傅粉何郎

何晏相貌很美,脸非常白。魏明帝曹叡怀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当时正好是夏天,就请他来吃热汤面。没想到何晏吃完后,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光洁。

③赌衣弄帏

《曹肇别传》(辑录于《太平御览》)记载,曹肇的弟弟曹纂力气大的能举起千钧重的东西,曹叡非常宠爱他,睡觉的时候都和他在一起。有次曹纂与曹叡嬉戏以衣服作赌注,结果曹叡输掉了衣服,于是曹纂进御帐穿了曹叡的衣服出去。

在明人王世贞《艳异编》中,则称曹肇本人“有殊色”,受到曹叡宠幸,并发生“赌衣弄帏”的故事。冯梦龙《情史》等明清小说集同收此事。

④凌云之台

凌云台修建的非常精巧,虽然高耸险峻, 随着风摇动,但是从来不会倒塌。魏明帝登上凌云台,摇摇晃晃的很害怕它垮掉,就命人用木材从四周支撑,没想到凌云台居然倒塌了,大家都说是因为轻重力作用使其偏倒了。

⑤宽容纳谏

许允是吏部郎,手下任用的很多人都是他的乡亲,魏明帝遣虎贲军收治他,许允的妻子说:“皇上是明君,应当以理相告。”明帝核问许允,许允回答说:“我都是了解情况,以才能任命的乡亲为手下的,陛下可以去检查是否属实,如果他们不称职,我愿意受罚。”明帝于是去核查,发现果然官得其人,于是放了许允,明帝见许允衣裳破烂,又赐给他很多新衣服。

⑥断虎爪牙

魏明帝曹叡在宣武场上断老虎爪牙,允许百姓观看。王戎那时七岁,也前往观看,老虎有的爬上栏杆吼叫,声音震动,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吓,只有王戎没有恐惧的颜色,曹叡从楼阁上看见,非常惊异,就派人去问王戎的名字。

⑦生得庙号

景初元年(237年)五月,有司上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也就是说,魏明帝生前就已经得到了“烈祖”的庙号。东晋史家孙盛对此批评道:“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于既没然后著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于是乎失正。”清朝乾隆帝亦称“曹睿方在,而先定庙号,可笑无过此者”。

⑧异服癖

东汉时期,天子的冠冕,前后旒用的都是真白玉珠,曹叡因为喜欢女人衣服,改用珊瑚珠来装饰。

有一次曹叡戴着绣帽,穿着半袖的缥绫衣服,被杨阜看见了,杨阜问曹叡:“这是行的什么礼仪呢?”曹叡默不作答,后来不按礼法穿朝服就不敢再见杨阜。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