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虽然宋朝的大才子苏轼说过:“养猫用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但他的观点似乎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也就不能影响猫在当时“登堂入室”的地位。宋朝很重视和支持工商业发展,而文化上更是多元开放的。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也比较丰富,喜欢喝茶、画画、写诗词,以及养萌宠。于是,温顺、可爱、灵气的猫,成了“不二宠选”。

宋朝人将猫统称为“狸奴”,可这个“狸奴”和我们现代养猫成瘾的“猫奴”铲屎官,并不是一个意思,“狸奴”单单是对猫的爱称。可一旦猫成为自己的“家庭一员”,那“狸奴”就会有更雅的名字,比如雪白的叫作“狻猊”,嘴带斑纹的唤作“衔蝉”等。

如果单从品种来讲,猫自然是有身份等级的。根据《梦粱录》记载:“猫中有长毛者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特见贵爱。”可见这是大家比较偏爱的一个高级品种。

正因喜猫成风,所以与养猫相关的配套行当,也是日趋齐全,逐步完善。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开封府知名的大型商圈——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养鱼,则供虮虾儿。”据说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杭州到处都有这种宠物猫市场以及猫食市场,从泥鳅、小鱼干到各种肉干,猫爱吃的几乎都可以找到,甚至猫需要的常备药物也俯拾皆是。

甚至当时还出现了一个让我们现代人想不到的行当——“改猫犬”。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也就是当时的人们不仅会为猫提供专门的猫粮,还会为其提供专用的玩具、装饰品等等。而所谓“改猫犬”,就是给猫修毛发、剪指甲、掏耳朵……这不就是宠物美容吗!

在宋代,猫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因为当时的猫,都不是买来的,而是“聘”来的。

“聘”与“买”,虽一字之差,仪式感可是完全不一样。这么说吧,要是你想要养一只猫,你就得先写一封聘书,再备上一份聘礼,最后翻开黄历,选一个吉日,才可以把猫抱回家。

这份聘书又被称为纳猫契,上面会详细描述猫的大小、长相、颜色,收猫的吉日,以及主人对猫的期望与要求……其实主要意思就是主人与猫之间要有个约定,也就是说新主人要对这只猫负责,不能冷落、不能丢弃、不能虐待……很像今天的合同。

至于聘礼,那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聘的猫是别人家猫生的小猫,就要给主人家送盐或者鱼(根据不同地区的习惯,也有送糖、茶叶、大枣等),如黄庭坚在《乞猫》中写道:“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可见黄庭坚给别人家的猫妈妈送的是一串小鱼;而陆游则在《赠猫》中写道:“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可见他的聘礼则是盐。

宋朝人如此看重猫,所以在当时还出现了一套分辨好猫坏猫的理论:相猫术。比如北宋会稽陆佃《坤雅》指出:“猫有黄、黑、白、驳数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长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为良。”

如果你对猫理论没有一点研究的话,那就很有可能得不到好猫,甚至上当受骗。《夷坚志》就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孙三是一名非常厉害的“营销大师”,逢人就说他们家有一只橙色的小猫,整个临安也找不出第二只,但从来不给别人看。有一天,孙三在门口人多的时候,故意把猫放出去,众人皆被这只猫惊艳到了,都夸好看,一时间传得满城风雨。几天后,来了一位财主想买走,不料孙三竟“欲擒故纵”,说这猫是他的命根子,卖不得。可买家是个爱猫如命的主儿,不断往上加价,最后以超高价买走。谁知抱回家后,发现猫的颜色渐渐变淡,最后变成一个全白猫……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不管怎么说,宋朝的猫反正是挺受大家喜爱的,尤其那些文人雅士。加上宋朝是书画的巅峰时代,所以,猫自然而然地成为画纸上的主角,出现了毛益、李迪、苏汉臣等一大批画猫的名家。

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现在我们看到的宋朝流传下来的“猫图”,画面中总会出现蝴蝶。这是因为猫喜欢抓蝴蝶吗?答案当然没这么简单。这要从宋徽宗赵佶的《耄耋图》(猫蝶图)说起。俗语说狗来富,猫来贵,“猫”谐音“耄”,猫同“耄”,蝶同“耋”,谐音取“耄耋”之长寿的美好含义,所以在书画界,猫和蝴蝶的元素一直是个寓意美好的主题。

除了猫蝶图,还有猫雀图、猫菊图等,这些各种各样的“猫图”,不仅仅是猫天真活泼、极具趣味的真实写照,更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本文原载于《北京青年报》(作者马庆民),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