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一名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中年男人正在自家书房奋笔疾书。

他是人民日报的记者凌志军,一名业内备受好评的记者。这些年来,他写了很多优秀报道,这些努力和付出让他的新闻事业步步高升。

本想着赶紧准备好第二天的稿件,因为明天还有别的工作。没想到他刚提笔,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感袭来,让他握笔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便是眼前一片漆黑,失去意识趴在了桌子上。

因为前几个月他已经感觉到身体有轻微不适,这次的突然晕倒让他有些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了问题,于是第二天赶紧到医院进行检查。

正是此次医院之行,医生告诉了凌志军一个五雷轰顶的消息,他患上了癌症,而且是晚期。

凌志军不能接受这个结果,可他明显感觉到癌细胞在身体内迅速扩散带来的影响,大脑神经压迫导致四肢无法动弹,日常的行走都变得十分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处寻医问药无果后,凌志军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听从医生的建议,而是根据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自己在家抗癌。

三个月后奇迹发生,最初医生断言他活不过三个月,可他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身体内的癌细胞从晚期变成彻底清除。

凌志军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他的抗癌经历对癌症患者们抗癌有没有参考意义?

年少参军

凌志军是广东人,家庭条件不错,但却没有赶上好时候。

父亲凌建华是一名向往新生活的知识分子,1942年入党,先后成为《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大家都觉得,凌建华的两个儿子应该会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凌志军和哥哥都是天生的理科胚子,从小理科成绩就优秀。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些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当科学家的梦想,穿着白大褂做化学实验,制作飞机模型,这才是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事。

凌志军的哥哥如愿以偿,实现了化学梦,然而凌志军就没这么幸运了。

小学刚毕业的那年,他就这样被迫丢下书本,在村子里成了一名电工。可凌志军是一个上进的人,后来又参军入伍,在部队的大熔炉中将自己锻炼成一个精神和体魄都强如钢铁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小的少年怎么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

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凌志军就躲在被窝里学习,小小的手电筒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

此时一件事的发生,又中断了他的科学家梦。《人民日报》急需编辑记者,但这些训练者条件都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而凌建华让人想到,这位总编室的副主任,教出来的儿子自然也不会差,毕竟虎父无犬子!

就这样,凌志军靠着自己的笔头一步步从农村写回了北京,分离十多年的父子俩终于团聚。

可造化弄人,每日忙于工作的父子俩甚至未曾来得及抽空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人生,总觉得人生还长,未来的机会还很多。没想到在凌志军来到北京的第七年,凌建华被确诊肝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在这段时间内,凌志军了解了很多抗癌的知识,但因为缺乏经验,他只能木讷地遵从医生安排,每天祈祷医生可以救回父亲的一条命。

仅仅三个月,凌建华就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人世。

没想到这个悲剧,在20年后又重新在凌建华身上上演。

癌症

当医生告诉凌志军他得了癌症并且已经全身扩散活不过三个月时,凌志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可接下来他到不同的医院寻医,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扩散已经十分严重,生命最长不会超过三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谁也想不到命运竟然这样玩弄人。

既然患病自然不能坐以待毙,而且随着患病的日子越长,凌志军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出现明显变化。

以前的他因为参过军的缘故,身体素质比一般人要好很多,而且他即使再忙也坚持锻炼,他和家人自始至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癌症会找上他?

但事情已经如此,抱怨已经没有用,而是坦然接受,随后去改变,寻找求生的机会。

凌志军的肺部的恶性肿瘤,呈现了全身扩散。可他的脑部也有肿瘤,情况稍微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肺癌带给他的是呼吸困难,脑癌带给他的则是头晕和行动不便。因为癌细胞压迫神经,到了再晚些时候,他连基本的行走都变得十分吃力。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凌志军感觉十分心慌,无助和恐惧裹挟着失望的情绪,一遍遍朝着他汹涌而来。罹(li)患癌症带来的绝望让他如同沉溺在水中,只能一点点看着生命流逝,却无论怎么挣扎都是无济于事。

人在健康的时候,总会敬仰那些视死如归的人,就像在书中读过的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可真的当自己站在死神面前时,才会知道人的求生本能多么强烈,每一秒钟的时间都被无限放大,因为格外珍惜这最后的时光。

也往往在这个时候,越靠近死亡就越对生命留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能重新来一次,那该多好......

有太多没做的事,也有太多遗憾,还有太多没见过的风景。

活着,可真好啊!

从此之后凌志军辞去了工作,和妻子奔赴全国各大知名医院问诊,希望能够有医生救他一命,可结果却令人寒心。

每每到了医院,总要排上好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长队。可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结果,活不过3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凌志军看的是专家号,人人都说他看得好,有很多年的经验。当他落座时,对面的医生白发苍苍,莫名令人心安。

坐在这位专家身边的是一个年轻医生,看起来刚毕业不久,应该是来实习学习的。

凌志军和医生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专家开始和年轻医生分析凌志军的情况。

他看着专家给年轻医生分析自己医学影像上的癌细胞,听着他们针对病情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志军是一名记者,他见过许多故事,也记录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他清楚地知道,人与人的情感并不互通。

一位医生每天要接诊这么多患者,他每天在病房里都能见到流逝的生命。

特别是像这样的知名医院,很多患者都是癌症晚期患者,每天又有多少患者含着对亲人的不舍离开人世呢?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花钱、排长队,希望从令人敬重的专家医生口中得到希望的曙光,可实际上每次得到的只是一张“死亡判决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癌症这个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化疗以及服用抗癌药物。

癌细胞在病变时,可不会嫌贫爱富,世人皆一样。

有钱人或许还能往里砸钱来勉强续命,但对大部分的穷苦人家来说,他们只能放弃,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开。

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倾家荡产......

便是癌症患者最好也是最真实的写照。

失望至极的凌志军感觉到一双无形的手正在狠狠遏住他的咽喉,并且一点点加力,要让凌志军在痛苦中一点点失去生命和活着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求生是人的本能,明明知道这一切或许不可为,可凌志军偏偏想为之。那么在这样的就医环境下,凌志军到底是如何自己救了自己的呢?

接受合理治疗

正在一家人愁眉不展之际,凌志军一直在国外求学的妹妹传来一个好消息,她认识几位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专家医生,并且给凌志军安排了一场远程视频会诊。

正是这次会诊,让凌志军一家重新燃起了希望,也成为他改变命运的关键。

当时国内专家看完凌志军的病例后,都认为凌志军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药石无医。凌志军因为脑部也有肿瘤,他多次求医想问询脑癌和肺癌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可医生的回答都不是很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的国外专家肯定地说,目前凌志军的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脑部肿瘤看起来是良性,而且和肺部的恶性肿瘤没有必然联系。

这句话让凌志军重新燃起希望,这是从他确诊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因为身体原因,凌志军不方便远赴国外会诊和接受治疗,于是这些专家推荐了一位国内医生,让凌志军前往就医。

可这位医生对于凌志军的病情,答案也是一样,十分严重,必须马上接受治疗。

凌志军试探地问:“如果不治会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生看了一眼他,明白了他的意思,意味深长地说:“不治,当然只能等死。”

又是一盆冷水,给凌志军从头浇到脚。

他安静地退出医生办公室,走在医院里,看着这些因为治病而疲惫不堪的人,也看着那些因为看病而倾家荡产的病患家属。

难道自己也要过这样的日子?

难道让家人因为自己的拖累,也变得日子拮据?

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如果真的有用,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因为患癌症去世,最后人财两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志军是一个记者,所以他能接触到的资料也更多。当年凌建华患癌时,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也亲身经历过病患家属的无奈和绝望。

他十分清楚地知道,不能像父亲那样,以低质量的生活度过余生。

于是他联系医生进行手术,对肺部的病灶进行切除,不过却拒绝了接下来的治疗。

医生认为既然手术,肯定要把肺部肿瘤和脑部肿瘤进行全部切除,但凌志军认为自己脑部的肿瘤和肺部肿瘤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只需要把恶性肿瘤全部切除就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奈之下,医生只能尊重凌志军的决定。

手术伤口愈合后,凌志军就要办理出院,这让医生惊讶不已。别的患者此时恨不得住在医院,24小时有医生全程监护、治疗,凌志军怎么还往家跑?

不仅如此,凌志军还不肯接受化疗,也不肯服用抗癌药物,这让大家都十分费解。

对此他有自己的解释。

凌志军决定堵一把,不吃药不化疗,而是采取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到底用的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效果如何?

向死而生

凌志军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当他回到自己家时,邻居们见到他在院子里晒太阳总会积极上前打招呼,跟他聊天,说着当天的新鲜事。

凌志军将自己的邻里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而他又是知名记者,深受大家的敬仰,当他罹患癌症的消息传出时,不少邻居都觉得可惜。

本以为他会像很多绝症患者一样,病恹恹地躺在床上,每天脾气暴躁地找茬,结果真的见到他,却发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会跟你谈论新闻,也会慢悠悠地给你现磨一杯咖啡。当他坐在一把躺椅上晒太阳时,小音响里还放着相声,他本人听得如痴如醉,跟着叫好、哈哈大笑。

谁能想象这是一个癌症晚期患者,谁又能想到这是一个被医生宣判最多只能活三个月的人。每个人都敬佩凌志军,感慨他对死亡的无所畏惧。

多年以后,凌志军回忆起这件事时却说,其实他并没有别人看到的那样伟大,虽然心里一遍遍说服自己要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可更多的时候还是想着如何能活下去。

因为求生,本来就是人的本能。

既然他这么想活下去,为何不去医院接受治疗,而是在家过起了慢节奏的生活呢?

其实国人对癌症一直缺乏正确的认知,总觉得癌症是绝症,治不好的。其实大部分的癌症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和高度恐惧,以及因此造成的错误应对。

换个角度说,癌症其实是一种慢性病,只不过前期没有太多明显症状,当发现时大多已经是晚期,延误治疗导致死亡率上升。

从这个点出发,定期坚持体检是有效预防癌症最好的方法,因为早期肿瘤大多都能被治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凌志军何尝不是这样想,但国内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成功。不过他常常告诉自己,就当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难道希望像当年的父亲一样,在病床上痛苦地度过余下的生命吗?

凌志军把生活当成最后的时光,开始享受生活。

以前的他因为工作辛苦,总是昼夜颠倒,工作到很晚。现在的他不再熬夜,而是每天早睡早起。

他喜欢喝咖啡来提神,以前总是冲上一杯速溶,然后急匆匆地出门采访。

现在的他总是早点起来,慢悠悠地站在咖啡机前,仔细地做着一家人的咖啡。如果赶上不碰巧家里的咖啡豆用完了,他还会骑上自行车,到一个小时车程的店里去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不觉得这很麻烦,因为购买咖啡豆的经过让他感觉到时间的利用,他是快乐的。

起初,他因为脑部癌细胞扩散压迫神经,四肢行动开始变得有些吃力。凌志军就强迫自己站起来,因为他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妥协,那自己余下的时光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当然他也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他只走几米,感觉累了就歇一歇,然后慢慢延长。

再接下来,他就能步行几公里了,而他的皮肤也因为经常沐浴在阳光下变成了健康的古铜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在街上见到了正在健身的凌志军,根本不能相信眼前这个健身达人,竟然是个癌症晚期患者!

他改变了饮食结构,不严格控制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遵循多粗粮、多纤维、多维生素、低糖低盐的健康饮食。

规范的慢节奏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结构、根据身体情况接受的适当运动,以及在医生辅助下合理选择药物和定期合理治疗,而不是过度治疗,是他坚持的治疗方式。

两年时间过去了,他的身体正在渐渐好转......

五年过去了,他体内的癌细胞正在渐渐消散......

他对病变的位置进行切除,手术也是抗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他也会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对身体有帮助的药物,虽然不是效果显著的抗癌药物,但也是对病情有辅助的。

抗癌五年并且能够活下来的人,也就意味着他成功了。因为癌症患者在确诊后到了第五年,生存率就达到了8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志军把性命交给了自己,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现在的他活得潇洒自在,除了喜欢健身旅游以外,他还喜欢摄影,用心捕捉光影世界里每个不经意的瞬间。

著名作家、心理医生毕淑敏说:“他不但奇迹般地把病治好了,整个人生都上了一个新境界。”

后记

向死而生,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只有真正经历过死亡擦肩而过的人,才明白医生在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生命的瞬间,是多么惊心动魄。

凌志军的抗癌成功,其实更多是他个人的成功。这些事情如今说起来轻描淡写,但当时的他每天都要担心,闭上眼睛后是否还能见到第二天的太阳,这样的焦虑和恐惧对人的折磨会死亡本身来得更加凶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凌志军是一个意志力格外坚定的人,也是一个遇到事情冷静,做出正确抉择,不被他人左右的人。

如今凌志军依然积极地生活着。

或许凌志军能够抗癌成功,靠的并不是他的自然方法,而是他对癌症的正确认识,和对生命的思考。人只有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才能活得健康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