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孙云)“三月三,上龙华”曾是上海人的老习俗,从唐代沿袭下来的龙华庙会一直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盛大的市集之一。虽然也曾经因为种种因素停办过一些阶段,但从2023年开始,龙华庙会焕新归来,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举办时,游客更是超过30万人次,比去年人数几乎翻了两番。在昨天举行的,“气象万千看非遗,墙内墙外两头香”主题“汇讲坛”上,小时候就喜欢逛龙华庙会的龙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蔡晨蕾带来了恢复举办龙华庙会的思考和收获,现场的其他嘉宾也分享了在黄道婆纪念公园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等与非遗保护传承相关的案例,观众们与嘉宾们的热烈互动体现出,非遗的热度正越来越高,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正越来越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龙华庙会焕新回来广受关注。主办方供图(下同)

2023年,龙华庙会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已经整整15年,结合这个契机,以“庙会新生”为主题的龙华庙会正式归来,虽然此前停了一些年头,但重新亮相却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4天会期接待市民游客6.95万人次。到了今年,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更高了,所以,当蔡晨蕾询问“汇讲坛”现场100余名观众是否去过时,大约有2/3人都举起了手,体现出龙华庙会的巨大吸引力。龙华庙会本身是非遗,现场也展示了许多非遗技艺和产品,不少还成了爆款,比如一物难求的老凤祥桃之夭夭手链、手工制作的桃花盘扣,又比如桃花元素和舞龙相结合的桃花龙又萌又威猛,让游客们眼前一亮。同时,龙华街道还将龙华庙会的热度延续到日常,在辖区学校、社区传承舞龙、推广“龙华民谣花棒操”,让龙华庙会这一非遗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越来越多走进日常生活,这是许多人的感受。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更是高达10万余项。越来越多人注重保护和传承灿烂的非遗文化,例如越来越流行的“旅拍”,其实就与许多具有时代和地域、民族特色的非遗服装密不可分。

又如,许多文旅场所举办的活动中,非遗文化也大放异彩。华东师大民俗学博士方云分享了自己为黄道婆纪念公园顾问和策划与纺织非遗融合的传统节庆活动,在她的推动下,外籍留学生也穿上宋代服装、头戴簪花、额点雄黄,在投壶、射五毒等活动中,体验端午等传统节日的习俗,成为佳节游园活动中的一道风景。上大教授章莉莉谈到的帮助全国各地的非遗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和孵化的案例,也引起了观众们的浓厚兴趣,甚至引发了主持人秦畅关于自己“直播带货”的打趣,现场热烈的气氛不禁令人对非遗传承的明天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