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军的高级建制,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诸如山东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等大军区,以及二级军区和军分区,那都是我方自行组建的。总之我军在1945年,并没有放弃使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番号,那就不方便单方面增设师以上的正规编制和番号,比如新四军的番号1947年初才正式弃用。

到1945年8月,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已经发展到近90万人,然而作战序列中仍然只有三个正规陆军师的番号,也就是115师、120师和129师,讲真,一个集团军及所属三个步兵师达到90来万人马,也是没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斗争策略的需要

抗战时期前后组建了大约40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一般在8到10万人左右(两至三个军),这种兵力规模第十八集团军早在1938年就实现了。因为随着根据地越来越大,消灭的日伪军越来越多,抗日武装迅速发展,第十八集团军早就超编了。

当时我军的高级建制,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诸如山东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等大军区,以及二级军区和军分区,那都是我方自行组建的。注意此时重庆军委会的序列是:行营、战区、集团军等等,并没有“军区”的番号。

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我军高级建制单位对外界和对重庆,仍然以“第十八集团军某部”来称谓,比如山东军区行问重庆的话,落款即为:第十八集团军第115师,即师部兼军区司令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是国共合作抗日期间,第十八集团军理论上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理论上要听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指挥。至于高级部队番号,也得使用军政部授予的“合法番号”,尽管此间八路军的兵力翻了几番,可是用最笨的脑袋想想,重庆方面能给我军增加新的番号吗?

人家限制我们还来不及呢,所以整个抗战时期,除了第十八集团军(最初为第八路军、及所辖的三个师)和新四军,国民政府没再给过任何团级以上的新部队番号。而我军的部队数量又在快速增长,怎么办呢?只能以军区为单位自拟番号。

因此到了抗战后期,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各师,都已经下辖不少旅、团或者支队建制了,比如115师(山东军区)除原343、344旅外,新建有七个教导旅,129师(晋冀鲁豫军区)除原385、386旅外,另建有十一个新编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原则,1939年取消旅级编制后,三个团(有的是三个番号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就可以编为一个师,两到三个师就可以编成一个军,两到三个军就应该编成一个集团军,可问题是,我们得不到新的师、军和集团军的番号。

如果是抗日战争的初中期,不给高级编制和番号也不影响什么,因为八路军是以山地游击战为主,在武器弹药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不可能跟日军进行大兵团会战,部队多以团为单位分散活动,机动灵活,也不易被日军捕捉,甚至还有了“大团”、“小团”的临时性办法。

所以抗战最残酷的阶段,绝少看见八路军以旅级以上单位,集中起来跟日军对阵的,装备劣势、火力劣势、单兵素质劣势,集中起来会造成更大更无谓的伤亡。恐怕日本人巴不得八路军这么干,我们又怎么可能上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争形势的需要

但是抗战胜利前后,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收复沦陷区,还是阻击“摘桃子”的蒋军重兵集团,都要求八路军完成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得打大仗了。

比如1945年10月的“平汉路战役”中,第十一战区孙连仲就集中三个军10万人马,企图攻取和通过冀鲁豫军区(129师所属)的中心地带,北上石家庄“接收”华北地区,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只能奋起自卫。

既然是打大仗,一个129师师部再同时指挥七八个旅、十几个旅的部队,显然是不利于作战的,因此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段特殊时期里,实际情况也要求我军编组旅以上的野战兵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