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一大"元素为核心的红色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袁婧摄

近日,"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围绕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圆心的方圆一公里内红色资源展品设计行走路线,依托红色资源集聚优势形成主题展区,利用数字化技术营造可见可触可感的历史场景,将厚重的红色历史蕴含于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中,并借助文创产品将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涵向以青年人为代表的大批受众推广。这为进一步实施以政府引导为主、辅以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政策,推广精神植入型的红色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案例。

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进一步提炼本土的海派红色文化符号,用"事业"和"产业"两种思路并行优化"海派红色文创"产业链,持续开发"文化金矿",能够让红色文化更好植根人们心灵。

独特的文化符号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海派红色文创"就已孕育诞生。中国共产党在以上海为背景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了一系列的艺术形象和文创产品,包括以电影艺术、戏剧曲艺、歌曲舞蹈和书籍报刊为主的传统形态,以及文化旅游、纪念品和数字产品等多种新兴形态,构成了"海派红色文创"。大量的电影人才为上海留下了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宝贵红色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之后,多元的电影题材不断涌现,有讲述军队的《战上海》《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一部正面反映工厂生活的电影《伟大的起点》等。改革开放后更是出现了邮票、话剧、歌曲、书籍等更多文化创作形式,"海派红色文创"迎来激荡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旅游产业为先声,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正式走上产业化路径,"海派红色文创"内涵不断扩展,旅游、影视、实体产品等多领域"开花结果"。从文艺影视发展到旅游、实体产品,从单打独斗、分散发展到多元参与、汇成燎原之势,"海派红色文创"在百年发展中内涵持续拓展,形式逐渐丰富,影响力不断增强。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以海派文化为指引,"海派红色文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可持续开发的"文化金矿"

"海派红色文创"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是公众尤其是青年人对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观点的认同。应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精神等多方面分析,基于对上海发展史中党的历史、精神迹址、党史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之后,深入挖掘海派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其次,用设计语言提炼出相关的文化符号,以人们愿意接受,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唯有如此,才能使海派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可持续开发的"文化金矿"。既要依托于经典作品文本,又要创新戏剧、曲艺、电影、音乐等表演形式和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文创装置等艺术样式,艺术化地呈现红色上海百年风貌,使平面的经典文本立体化。上海"光荣之城"的文化象征及其丰富内涵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例如,可以围绕上海红色文化中民众耳熟能详的象征性建筑或者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展开文创设计。中共一大纪念馆打造"一大文创"品牌与实体商店,是近年来上海文化类场馆积极打造自有文创品牌的典型代表。在艺术表演形式的创新方面,以兼具故事性和观赏性的戏剧、电影等形式让红色历史人物故事"活"起来。上海沪剧院沪剧《一号机密》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以悬疑剧的解构方式,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陈达炜的信仰与责任。在艺术样式的创新方面,与设计理念相互融合,用具象化的红色文化载体构成产品的高识别性元素,并通过多种方式的产品重现。譬如,以石库门为代表的老上海海派建筑散发的革命气息,及其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和革命历史,是传达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不可多得的资源。

以现代创意要素赋能

原创的红色文化内容生产借助与科技的有效融合,更易完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形成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

如何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随着红色文化产品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数字化的推广方式更易与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各类网络社交平台相联动,将精选内容精准触达年轻群体;利用包括视频、动漫、游戏、VR体验、全息投影、无人机在内的多种数字化手段,将红色故事、革命历史、红色精神以智能化的方式,创造性、互动性地传达给受众,既能带来新颖体验又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如何打造兼具体验感、实用感和归属感的红色文创产品?传统的红色景点所采用的严肃文字加文物的展览形式容易让年轻人对红色文化产生刻板印象,产生仰望的距离。然而,融合了现代创意元素的市场化文创产品,将厚重的历史积淀转化为亲切可感的、具有高情绪感染力和用户粘性的可落地产品,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和精神需求。基于年代、人物、街坊等历史时空中真实的要素开发出的红色课堂、红色演绎等场景文创产品,让观众置身其中"体验"红色文化。例如,剧本杀《红色恋人》将剧本杀、狼人杀、沉浸式戏剧和密室逃脱等年轻人青睐的娱乐元素融合在一起,无论从前期的采风,重现大沽路、四行仓库、渔阳里等一系列上海红色地标,中期邀请影视组进行道具设计,还是到最后的游戏环节中依靠专业演员推进剧情,都力图使玩家"入戏",体验红色文化。可见,红色文化衍生品、互动体验、展览和教育活动等形式更容易引发年轻人的共鸣和共情,不仅能将红色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传递给青年消费者,更能提供情绪价值,让年轻人有景可看有物可买,消弭了历史与当下的鸿沟,促进了代际传承和文化认同。

倡导多元主体跨界合作

在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上,各行各业通过说唱、TED演讲、沪剧、情景剧、朗诵等展演形式,展示了近年来上海基层在红色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政府应与学界、商界、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完善各方在文创产业资金投融资和运转中的合作分工,最大程度地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活跃产业内部可持续造血功能。

跨界合作能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撑。由于上海红色遗产多集中在市中心,这有利于连点成线,使游客连贯性地了解城市红色资源的历史与内涵,将城市红色资源视作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来开发。从历史时间跨度和革命参与主体等多角度来看,上海不同区域间的红色文化资源存在关联交叉,资源联动潜力巨大。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主题鲜明的红色旅游路线,把处于不同历史时空但反映同一主题的红色遗址串点成线,用历史故事讲解和现实场景复原历史场景。如"沪西工人运动沉浸式体验线路"就将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顾正红纪念馆、上海纺织博物馆等展馆串联起来,并通过"扎染体验"、博士实验室、"知识闯关"等丰富活动让市民沉浸式体验上海工业文明的历史文脉。红色旅游路线的设计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协调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互补。

此外,红色文化空间建设也是可行性较强的实施路径。红色文化空间营造是指从海派红色文化的精华中获取人物、故事等具有内涵的IP,进而将IP设计融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或茶艺馆、咖啡馆等商业化场所中,将文化元素设计贯穿于立体空间布景和商品供应,激发受众关于历史与现代的文化想象,打造一个商业化运营的可供文化沙龙、学术研讨的思想交流空间。位于"一大"会址对面的"一咖啡"咖啡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从选址——与树德里隔街相望,选名——"觉醒年代"咖啡售价"19.21"元,到室内环境设计——复古与现代的装修风格相结合、墙面上的馆藏文物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的复制件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诞生摇篮公啡咖啡馆历史照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这间咖啡馆的海派红色文化渊源。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文:曹祎遐 郑旻涵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