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啥是血压?都包括什么?

啥是血压?都包括什么?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它是心脏泵出血液后,通过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循环全身的重要动力指标。

血压的组成

血压的组成

血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读数:

1. 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

这是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泵入动脉,产生的最大压力。

通常是血压测量中的第一个数值,例如120/80 mmHg中的120。

2. 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这是心脏在两个收缩之间放松时,血液在动脉中流动,产生的最小压力。

通常是血压测量中的第二个数值,例如120/80 mmHg中的80。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概念:

3. 脉压(Pulse Pressure, PP):

指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例如,如果血压为120/80 mmHg,则脉压为40 mmHg。

脉压可以反映动脉弹性和健康状态。

4.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是心脏整个周期中平均的动脉压力,通常计算公式为:MAP ≈ 舒张压 + 1/3 * 脉压。

这个值更接近于身体各器官实际感受到的血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常血压范围

正常血压范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正常成人的血压范围如下:

1. 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20 mmHg且舒张压小于80 mmHg。

2. 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20-139 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

3. 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 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Hg。

需要注意的是,血压可以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情绪、运动和饮食。因此,定期监测血压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血压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血压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1. 健康的心脏:心脏是泵血的动力源,必须能够有效地收缩(心脏的收缩期)和放松(心脏的舒张期),以推动血液流动。

2. 弹性的动脉:动脉必须具有足够的弹性,以调节和承受心脏每次收缩时产生的压力,并将血液平稳地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3. 适当的血容量:血液的总体积必须适中。如果血容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异常的血压变化。

4. 正常的血液成分:血液的粘稠度、红细胞数量等因素也会影响血压,异常的血液成分可能影响血液流动的阻力。

5. 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心率和血管收缩。

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ADH)和醛固酮等,在血压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压形成过程

血压形成过程

1. 心脏收缩(收缩期):当心脏左心室收缩时,血液被强力泵入主动脉。此时主动脉内的压力达到最高,即“收缩压”。

2. 动脉扩张:随着血液被泵入,弹性的动脉壁会暂时扩张以适应血液流量。动脉的弹性有助于缓冲压力波。

3. 血液流向全身:血液从主动脉流向体内的其他动脉,经过动脉、动脉小分支再进入毛细血管网络,为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

4. 心脏舒张(舒张期):当心脏放松(舒张期),左心房填充来自肺静脉的富氧血液,准备下一个收缩周期。此时动脉内的压力降低,保持在最低水平,即“舒张压”。

5. 血管阻力:血液在动脉系统中的流动遇到的阻力,会影响血压。这包括动脉的直径、血液的粘稠度和血管壁的状态。

6. 反馈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通过反馈机制调节血压。例如,当血压下降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增加心率和血管收缩,从而提升血压。

血压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生理机制,是心脏泵血、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健康的心脏功能、良好的血管弹性、适当的血容量以及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调节,都是维持正常血压的重要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础血压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基础血压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生理因素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变得更加僵硬,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2.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在中年以前的血压往往较女性高,但女性在绝经后血压有可能升高。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压史的人更容易患高血压。

环境因素

1. 饮食:摄入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富含钾、钙和镁的食物对血压有控制作用。

2. 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提高血压。

3.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更容易出现高血压,而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保持血压正常。

生活方式因素

1.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硬化,从而升高血压。

2. 饮酒:大量饮酒可引起血压升高,长期酗酒风险更大。

3. 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引发血压升高。

健康状况

1. 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胆固醇等都会影响血压。

2. 药物: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感冒药、抗抑郁药等,可能会影响血压。

3. 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也会导致血压问题。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预防高血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降压过程要注意什么?

1. 遵循医嘱

定期检查:定期测量血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按时服药:遵照医生处方按时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2. 饮食管理

低盐饮食:减少盐的摄入,每天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

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钾、钙、镁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乳制品。

限制高脂肪食品:避免高脂、高糖饮食,控制体重。

3.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减重:如果超重或肥胖,应制定科学的减重计划。

戒烟限酒: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4. 精神健康

压力管理:通过瑜伽、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保持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优质睡眠,有助于血压稳定。

5. 避免不良药物

咨询医生:如需使用非处方药或补品,请先咨询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

6. 定期随访

复查:定期到医院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记录血压:保持血压记录本,方便医生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综合管理,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