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正式发起对苏联的战争,一路攻城略地,不到一个月,苏联大量国土丢失,几十万苏联士兵被俘。

此时斯大林慌了,猝不及防的战争,让他像个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

更让他着急的是,他不仅要在正面战场面对德国的进攻,更担心日本从远东出兵夹击苏联。

实际上,斯大林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就在德军在节节胜利的同时,日本也在准备开始行动,他们等着希特勒拿下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后,全面占领苏联。

于是,日本立马给中国的东北地区增加至20个师的兵力,想想20个师,还是很恐怖的,总人数超过70万,看来动作不小,似乎对拿下苏联势在必得。

德日针对苏联欲形成东西包夹之势,一时间远东地区乌云密布,斯大林内心惆怅万分。

这一难解之局,又该如何化解?

斯大林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确切地说,是毛泽东。

1

1

1941年7月,斯大林第一次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共方面不要让进攻苏联的日军麇集在北平、张家口和包头方面,要求中共方面“采取行动,破坏上述地区的铁路交通”;在这封电报中,斯大林还以商量的语气询问毛泽东“能不能抽调若干旅或团摆在长城附近,以牵制日军”。后来又加了一句:“只有保证苏联的胜利,各国人民才有可能争取自由。”

接到斯大林的电报,毛泽东沉默了好久,对于苏联如今的处境,他自然是同情的焦虑的,但是对于对方“只有保证苏联的胜利,各国人民才有可能争取自由”的态度,他是有些想法的,什么意思?只有你们苏联的国土才是国土,别国的国土就不是国土了?从斯大林的态度里,毛泽东嗅出了一点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

但斯大林的要求不能不回应,经过考虑,7月15日,毛泽东给远在重庆的周恩来发了一封电报,让他把电报转给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崔可夫将军,并请崔可夫转告斯大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电报中一开始自然是表示要支持苏联的,原话是:“苏德战争起,我们即刻加紧侦察和准备破坏交通,借以牵制敌人,我们决心在现在条件下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

但紧接着,毛泽东话锋一转,指出敌我力量的悬殊差距,强调:“假若日本进攻苏联时,我们在军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如不顾一切牺牲来动作,有使我们被打坍,不能长期坚持根据地的可能,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的”。

这话说得很明白,精神上我们支持,但以八路军目前弱小的力量,想全力提供支持真力不从心。

毛泽东的意思很明显,我党我军对苏联的军事援助是间接的,是长期的,是通过巩固我各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和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日军的军事力量,从战略上来配合苏联红军,这一方针用毛泽东本人的话说就是“与日寇熬时间的长期斗争方针,而不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

没有史料证明,斯大林收到毛泽东的电话后是什么态度,不爽是肯定的,但似乎也不能苛求中国同志,毕竟那时的中国正遭受日寇蹂躏,实在力不从心。

2

2

三个月后,即1941年9月,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基辅保卫战和敖德萨保卫战之后,苏联红军消灭了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只得把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在他看来,只要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就可以瓦解苏联军民的斗志,取得对苏战争的完全胜利。10月2日,德国军队出动35个师的兵力向莫斯科发动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就在斯大林指挥苏联军民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刻,苏联方面得到了一份绝密情报:如果德军攻下莫斯科,日本就要进攻苏联远东。完全可以想象,这份情报对最高统帅斯大林的触动有多大;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斯大林最担心的就是苏联在东西两线腹背受敌,此时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场上正节节推进,所以斯大林对于日本方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极其敏感。

于是,斯大林又慌了,1941年11月12日,他第二次致电毛泽东,提出了在日本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的情况之下中共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斯大林希望中共方面派出一部分力量向长城内外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斯大林还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施加压力,不断要求毛泽东派遣部队尽一切努力向日寇发动进攻,以配合苏联红军。

于是,在斯大林唱完红脸后,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接着就唱黑脸。1942年2月27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书记处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指望苏联胜利,却又不积极开展军事行动”。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都一心指望苏联,但丝毫不出工也不出力,怎么着,想坐收渔人之利啊?

从这话可以看出来,季氏很生气,后果似乎也很严重。

那么,毛泽东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