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位于今天南京城的城郊。六百多年前的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与陈友谅这两位元末枭雄,曾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占据天时地利优势的朱元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破陈友谅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双方之间的战略格局,同时也为之后朱元璋能够在之后的“鄱阳湖之战”中再度战胜陈友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之间这场荡气回肠的战略决战,导火索竟是一场“杀降”事件,而事件的主人公正是朱元璋麾下大名鼎鼎的勇将——常遇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遇春“任性”的“杀降”举动,引来了陈友谅的报复

常遇春起初是与刘聚在和州落草为寇,干着打家劫舍的事情。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时候,常遇春正式加入了朱元璋的团队,并自请担任先锋。由于其作战十分勇猛、屡立战功,于是便获得了一个“常十万”的称号。

当然,常遇春的这个“十万”,和历史上的“孙十万”是截然不同的,孙权的“孙十万”就是赤裸裸的讽刺,而常遇春的“常十万”,则是常遇春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因为他自称只要能够统领十万大军,便可横扫天下。而他也确实是所言非虚,无论是在元末各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还是在之后的北伐元朝的过程中,常遇春的统兵能力都尽显无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常遇春勇猛异常,可他也有着非常血腥和为人所诟病的一面,这便是他喜欢“杀降”。

在战乱年代,杀降无疑是震慑敌军、瓦解敌方意志、消耗有生力量的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手段,同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减少军中消耗。历史上,白起、曹操、成吉思汗等这些知名军事统帅,都有过屠城、杀降的记载。

常遇春在对张士诚作战中,就曾多次杀降,这给张士诚及其部众造成极大震撼,使之产生了极大的畏惧心理。可古话讲“杀降不详”,因而不少人称常遇春之所以会英年早逝,便是与此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这一次常遇春的“杀降”,却险些给朱元璋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他“杀降”的对象,不是“器小”的张士诚,而是睚眦必报的陈友谅。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开始向着朱元璋的地盘进攻,先后攻占了安庆、龙兴等地,随后,又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攻克了安庆下游的池州,将战火烧到了朱元璋的眉毛上。这时的朱元璋也意识到了陈友谅的威胁,开始组织奋力反击,于是,他派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又将池州抢了回来,并且俘获了三千陈友谅军队的降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常遇春再次“上头”,他那爱“杀降”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向徐达讲出了自己想要杀掉眼前这三千人的想法,徐达听罢,当即强烈反对,并且还将要此事上报给朱元璋。

然而,常遇春却根本不听徐达的劝阻,在没有朱元璋命令的情况下,竟直接下令将这三千降卒全部坑杀,不仅如此,他还故意放回去了几个人,给陈友谅报信。很显然,常遇春这是在学当年的白起,在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后,放回一部分老弱病残来“散播恐惧”。

如果这件事情给了张士诚,张士诚非但不敢报复,反而真的会被常遇春的气势所震慑到,可如今,这件事情是发生在陈友谅身上,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羞辱,陈友谅瞬间激起了怒火。当然陈友谅也知道,池州的徐达和常遇春是块难啃的骨头,于是,他调集自己的全部主力,直接绕过池州,攻下了太平,直奔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而来。

这次,陈友谅的目的不是蚕食朱元璋的地盘,他要一鼓作气,彻底打败朱元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着陈友谅的进犯,朱元璋一时间也懵了。

在他的计划里,现在根本没有到和陈友谅决战的时候,原因很简单,就是朱元璋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水军上,和陈友谅差太多了。

从地图上看,陈友谅控制的地区主要是在湖北、江西等地区,是在长江中上游,顺流而下便可进攻朱元璋控制的应天地区,本就在地形、地势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几百年后的清末,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军队,还是后来曾国藩的湘军,都是先占据长江中上游地区,然后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占的南京,包括此前朱元璋本人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夺下的应天城。

而陈友谅也非常明白这一点,于是为了击败朱元璋,以及比朱元璋还要靠下游的张士诚,陈友谅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水军的训练和建设,尤其是他的战船,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妥妥的“航空母舰”级别,在他面前,朱元璋的战船只能称之为是“渔船”。双方水军一旦交战,陈友谅坐在自己的战船上,不发一枪一炮,单靠冲撞,就可以将朱元璋的战船全部压沉,实力上的差距就是这样的明显。

就拿刚刚结束的陈友谅攻打太平的过程来看,他就是将自己的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战船,直接开到了城墙下,士兵们几乎是跳上了城墙与花云的军队战斗,就这样,太平城瞬间便被陈友谅攻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差距,才会在此前一直对陈友谅采取避战态度,以争取时间,大力发展水军,积极扩充军备,以准备对陈友谅的决战。

只是他没有想到,常遇春会如此的上头,进而彻底惹怒了陈友谅,使得其几乎倾举国之兵大举讨伐自己,此时的朱元璋所面临的是他起兵以来的最大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温成为“关键先生”,一番话帮助朱元璋稳定军心

当陈友谅攻占太平城、猛将花云战死的消息传来,瞬间引爆了朱元璋的朝堂,有人劝说朱元璋应该投降陈友谅,有人认为应该暂时放弃应天以暂避陈友谅的锋芒,也有人建议此时应该退隐钟山之中和陈友谅打游击,甚至有的人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开始让自己的家眷收拾起了行李。

面对着眼前的状况,朱元璋也是不知所措。就在这时,有一个人却站了出来,他厉声痛斥了这些投降派和逃跑派: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在他看来,越是在这样危急的事后,越应该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信心,对于那些主张逃跑和投降的人,更是应该将其杀掉以稳定军心。

这个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间有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大家将刘伯温视为是与蜀汉丞相诸葛亮齐名的谋臣,不过在此之前朱元璋只觉的他是个通晓天文地理,并且能掐会算的“算命先生”,而这一次,朱元璋即将彻底就被刘伯温的能力所折服。

在看到自己强硬拒敌的态度让朱元璋倍感振奋后,刘伯温又接着说:

“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刘伯温意思是,陈友谅刚刚轻取太平,已经成为了骄兵,所以应该诱其深入,在不断滋长其骄傲心理的同时,让其逐步进入到埋伏圈中,这样朱元璋的军队便可占据“主场优势”,后发制人,便可非常轻松的打败敌人,一战而鼎定乾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刘伯温向朱元璋给出了自己的谋略和建议:

“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短短几句话,朝堂上低落的士气瞬间被刘伯温的这番话激发了出来,朱元璋的部将们再次燃起了对陈友谅决战到底的决心,可以说,正是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提振了士气、振奋了人心,为此后决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刘伯温的这番话,给了朱元璋这位军事天才以极大的提示,既然敌人长驱而来,劳师以远,那就再让敌人更加深入一些,既然陈友谅以水军擅长,那么就想办法将陈友谅的大军骗到岸上,让其优势发挥不出来。

就这样,经过一番查看与讨论,朱元璋亲自选定了与陈友谅决战的地点——龙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使“反间计”将陈友谅“骗”至龙湾,借助天时地利朱元璋大获全胜

朱元璋之所以要将龙湾作为与陈友谅的决战地点,是因为龙湾河道狭窄,并且有着一大块开阔地。在这里,陈友谅的战船无法充分展开,并且想要从这个方向进攻应天,那就必须要下船登陆作战。只要陈友谅的军队能够下船与朱元璋的军队进行陆战,那么朱元璋便自觉有了十分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