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上盛放的三角梅,垂枝如“花海瀑布”般倾泻而下,为交通要道镶嵌一条条美丽的花带……长期以来,福州“逐绿”前行,目前全市绿化率达5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

二环路双湖互通三角梅盛开时,仿佛彩练当空舞(资料图)。

在城市绿化方面,福州有哪些“美容秘方”?近日,记者采访福州市绿化管理处养护管理科负责人唐晓锋,探寻三角梅扮靓市容的奥秘。

数字赋能

让园林养护提“智”增效

据统计,福州市区124座高架桥和人行天桥旁侧种植有三角梅,总长度达184公里,每年能统一开花2至3次,这是如何做到的?

“近年,我们启用福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监管系统,通过物联技术的赋能,实现三角梅生长环境数据的综合整合。”唐晓锋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三角梅的分布路段、光照情况、生长环境的温度及湿度、土壤的温度及湿度、土壤PH值等关键参数尽数登记在福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监管系统的数据库中。点开三角梅的某地图标,就可了解此处三角梅的养护日常,包括养护公司、养护清单、养护作业、养护巡检等,对花况进行远程监控,掌握三角梅的灌溉情况、病虫害迹象等,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在市区范围内,各地温度、湿度、光照等情况不尽相同,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很难达到总长度184公里的三角梅在同一时段一起绽放。”唐晓锋说,“有过养花经验的人都知道,肉眼的判断常常和植物生长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有时土壤表面看着干燥,但土里其实很湿润。如果养护者因误判而浇水,则不利于植物生长。”如今,有了技术手段的加持,园林工人在控水、控肥、修剪、浇水等方面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实现精准控花,达到在预期时间让三角梅统一绽放。

福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监管系统也应用到了园林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行道树应急抢险、日常道路绿化养护监管等,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使得绿化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得到质的飞跃。

抗旱防涝

为花“号脉”有妙招

福州的盛夏炎热多雨,冬季冷空气频频来袭。变化无常的天气,常常打乱了三角梅的正常开花节奏。如今,三角梅一年两至三次的统一绽放,除了有福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监管系统的技术加持外,还离不开技术人员攻坚控花难点,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战术”。

三角梅花开得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它本身生命力顽强,耐旱耐贫瘠,病虫害少。福州的三角梅以同安红和小叶紫品种为主,在福州适应良好,有着生长速度快、花期长、花量大等优点。另一方面是技术人员根据不同气候条件进行精准控花,延长花期。据介绍,三角梅的开花时间及花期长短受水分、花枝修剪程度、气候等因素影响强烈。

在花芽分化期间,如果水分充足,就会优先长叶子让光合作用更充分,但如果缺水,三角梅将会优先长出异化叶和花朵。异化叶就是我们所见的紫色“花瓣”。当缺水程度超过一定阈值,三角梅生长就会停滞,花、叶都长得不好。

因此,市绿化管理处制定了控水养护工作方案,在夏季干旱时期,先让三角梅“渴”三天,再浇两天水,轮流反复于这个浇灌周期,其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剪、施肥,保证三角梅可以在努力生花的时候,汲取足够营养。同时,结合气候条件对三角梅进行干旱胁迫以诱导其花芽分化。就这样,三角梅便长得愈发娇艳欲滴。

而如果雨水偏多,在养护阶段需要对三角梅进行精准控水、减少施肥、修剪株型等,常常观察三角梅生长状态,调整水肥管理。这几天,市绿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奔波在人行天桥等处的三角梅种植区域,根据天气情况不断调整养护内容,为国庆节全市三角梅的统一绽放积势蓄力。(记者 全怡月/文 包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