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能诵文,7岁能赋诗,12岁便能熟读四书五经并通晓义理,被称为“神童”,他便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整个明朝,才子并不少,能与解缙并称的只有杨慎和徐渭,但世所公认,无论从博学才还是在当时的影响力而言,解缙当属第一。

更难得是,解缙深得洪武帝以及永乐帝宠爱,朱元璋曾经对解缙寄予厚望,“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朱棣也给解缙极高的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一位大臣来说,简在帝心是如何难得自然不必多说,但奇怪的是,朱元璋硬生生压制解缙十年,不让其入朝为官,朱棣更是将他下狱,默许锦衣卫冻死他,那么解缙究竟做错了什么?

初生牛犊不怕虎

洪武二年(1369年),解缙出生于江西吉安一户书香门第家中,因此解缙从小受到良好的封建正统教育,都知道明朝多出神童,而解缙就是其中之一,十八岁时,解缙在乡试中得中解元,次年又在会试和殿试中位列前茅,授中书庶吉士。

解缙的祖父解子元曾是元朝官员,在碰到红巾军起义时,不肯投降守节而死,父亲解开曾拒绝朱元璋授官,一心回到家乡办学,培养人才,朱元璋对此举十分欣赏,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十分器重解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曾叫来解缙表示:“你我情同父子,想说啥就说啥”,要是懂得奉承的人,听到此话肯定会顺着杆子往上爬,向朱元璋表达忠心,好讨其欢心,让自己仕途一帆风顺。

可解缙的性格却很率真,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万言书”进献给朱元璋,直接就朱元璋的施政弊端提出批评和建议,劝谏朱元璋减少杀戮,慎用手中的刀,朱元璋虽然心中不悦,但还是捏着鼻子称赞解缙写得好。

不过夸奖归夸奖,朱元璋可没有打算听从解缙的建议,该杀的人还是杀。聪明人这时应该已经明白朱元璋的态度,但解缙就很轴,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中时,解缙代笔替他人起草奏折为李善长鸣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看完奏折后觉得无懈可击,只能弃之不问,后来有人告密说奏折是解缙代笔,朱元璋大吃一惊,命人将解缙之父解开召入宫中,语重心长对解开说:“是子大才,其以归教训,十年而用之。”

解开心思通透,自然明白傻儿子解缙惹怒朱元璋了,只不过朱元璋惜才,所以才让自己将解缙领回家,至于十年后再任用,解开并未放在心上,须知此时朱元璋已经六十多岁了,谁能知道十年后是什么情况呢?

参与皇家事务,好圣孙

朱元璋真正的意思可能是:解缙的性格不适合在朝堂混,早晚有一天会被玩死,还不如跟你一样回乡开办学堂教书,为大明多多培养人才。可惜的是,朱元璋的一片苦心,解缙直到被埋在雪中冻死都没有领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缙被削职回家八年后,朱元璋去世,听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后,解缙悲痛万分,雪上加霜的是,解缙的母亲也在这一年病逝,自古忠孝两难全,为了报答朱元璋的知遇之恩,解缙选择进京悼念朱元璋。

此时,解缙还没有结束朱元璋的“十年之期”,他不顾母亲新丧匆忙赶往京城,估计也是为了提醒继任新君朱允炆,他和先帝约定的期限快到了,不要忘了重用他。

朱允炆认为解缙轻狂无知,直接将解缙打发到荒僻的河州去了,而这一去就是四年,直到好友董伦向建文帝举荐,他才回到京师,称为“待诏”。

可还没等解缙施展抱负,朱棣就打到了南京皇宫。朱棣以藩王之身造反,受到正统文人的口诛笔伐,解缙以及好友胡广等人也都如此,纷纷表示要抵抗到底,谁知转眼解缙就投向了朱棣阵营,为朱棣写了登基诏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缙这种行为有失文人风范不假,但为了活命,谁也无法说什么,也不看看方孝孺的下场,虽然赢得了忠义之名,结果却被诛了十族。

解缙也由此成为朱棣的心腹重臣,被委以重任,当年便升任首辅。后来朱高炽和朱高煦为了太子之位争得不可开交,朱棣也在两人之间摇摆不定,于是询问解缙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