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广东新时代好少年”、云浮市云安区高村镇独臂少年张家城的真实经历。影片借助少年阿城一段段努力拼搏的训练过程与一场场激烈精彩的比赛场景,以极强代入感引领观众共同跟随阿城踏上了他的励志成长之旅,为观众注入“坚持砥砺前行、绝不轻言放弃”的正能量,帮助观众从独臂篮球少年的励志成长故事中,汲取面对人生困境的力量。

电影《我,就是风!》在传统的发行模式上进行突破,探索“分线+分区域”的发行新模式。影片已于5月28日在粤先行上映,深耕广东区域后,向全国市场铺开。两位导演邓原、潘钧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分享了电影的幕后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创作的缘起其实算是一种缘分。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主演张家城的视频在网上走红,特别鼓舞、打动人,我们看了之后也深受感动。随后,朱颖作为出品方邀请我们团队来负责这部电影的创作,我们打心底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来说,它具备了少年、励志、运动、篮球等热血动感的元素,我们觉得它很符合电影该有的调度,所以也想挑战一下。以我现在的年纪拍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是一个挑战,多亏潘钧导演在创作和拍摄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建议和帮助,才让这部电影得以顺利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没有拍过篮球题材的动作片,只拍过武打的动作片。这次我们为了拍篮球专门先去做了采访,我们带着机器拍了7天,记录了他的各种生活状态、学习状态以及他的训练过程。我们选择他作为男主角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抵触镜头,但是因为他缺乏基础表演的训练,我们就在编剧的时候尽量做出调整。尤其是要哭出来的情绪戏份,对于他来说挺难的,怎么样去调整和调动他的情绪,我们在剧本开始就做了详细的方案。关于打篮球的动作戏,我们根据拍下来的素材进行研究,以潘钧为首,摄影、美工、剪辑等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去研究篮球的动作戏怎么组接,再通过他的篮球教练去设计篮球动作,保证在现场能够实施,并且能够完成镜头组接,也耗费了他们不少精力。

潘钧:我们前面有7天的时间专门排练那个打篮球的戏份,每一场球戏我们在开拍之前都已经和他们排练好了,不管是人员还是队伍都好,他们练好了我们才开始拍摄。我们现场一般有两个机位,他的同一个动作我们可能要最起码拍3遍,再加上我们不断地换机位,就有6个不同的机位去进行剪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