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季

如何有效预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两者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中传播,老师和家长要注意积极防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为主,多发病于5岁及以下儿童,全年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期。多数患者只需对症治疗,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一般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一周左右便可自愈。手足口病可能会出现如下症状:

发热:

大部分患者最高体温不超过38.3℃

口腔黏膜疹:

舌头及口腔黏膜出现小米大小的疹子或水疱,周围有红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足疹:

手、足等部位出现凸起的斑丘疹或疱疹,一般不痒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扁平凸起,如黄豆,大小不等,内有浑浊液体,一般不痛、不痒,愈后不留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水疱疹:

部分CV‐A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者可表现为大水疱疹样,伴疼痛和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还可出现在身体的躯干、臀及小腿等处。

脱甲:

部分CV‐A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者在病后2 ~ 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 ~ 2个月后长出。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只有少数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预后不良

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包括宝宝年龄小于3岁、病程3天以内、肠道病毒 EV‐A71 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父母发现患手足口病的宝宝出现了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强直等表现,就需要立即带宝宝去看儿科急诊了,因为这些症状预示着宝宝有可能转为重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足口病的好兄弟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咽炎,与手足口病一样,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但症状有所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和溃疡为主要症状。也有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后期又出现其他部位皮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预防

因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传播方式基本相同,所以预防措施也是相同的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可防可治不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由于它们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需要格外注意手部卫生。家长和老师要经常指导孩子勤洗手,勿食生冷食物,多饮温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孩子碰的玩具、餐具,要注意 及时清洁、消毒

  • 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 常通风,勤晒衣被

  • 托幼机构和学校需严格 落实晨午检、传染病报告和因病缺课制度。 勤开窗通风, 加强玩具、餐具及教学活动场所等物体表面消毒。

  • 如果孩子出现发烧或发生皮疹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出现症状的患儿不带病送至幼儿园或上学,尽量避免前往公共场所。

成年人感染肠道病毒时,大多数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具有传染性。因此照顾孩子的家庭成员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手部卫生,如果出现手足口病的相关症状,应尽量不接触孩子,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