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以上图片为广告 ————

本文由寻美南部(原南部传媒)推送

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一件物品,它虽小,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就是筷子。 从古至今,筷子不仅是我们日常饮食的必备工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四川,人们至今仍 亲切地 称它为“箸子”。 比如笔者小时候在南部农村长大,老辈子些就经常叫筷子 为箸子。 当时, 我一直以为说的是“柱子”,因为筷子的形状又长又圆, 倒也很贴切。 再大一些才知道,箸子才是筷子最早的叫法。

追溯筷子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那个“箸”字。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用两根细长的木棍来夹取食物,这种工具最初被命名为“箸”。《韩非子·喻老》中就有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早在商周时期,筷子就已经出现在了人们的餐桌上。

文学经典中,也经常出现箸这个字,比如李白《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红楼梦》第四十回: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

然而,到了明代,因为帝王家姓朱,由于避讳的原因,人们在称呼它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江南水乡,人们开始将“箸”称作“快儿”或“筷儿”,寓意着快速、便捷。这一称呼逐渐传开,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筷子”。

转自:阆中古城家园

南部家乡的味道

四十年老手艺人匠心制作

南部农家土麦面

.....包邮到家.....

抢购需知:

下单后一般在次日发货,除偏远地区外全国包邮 (新疆、西藏、内蒙、青海、海南等偏远地区需联系客服补邮费)。

不会网络订购的朋友,可以通过电话联系订购!联系电话:19960865678(微信同号)

点击正文卡片关注我们

南部人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在这里

广告爆料

联系电话

(微信同号)

感谢您抽出· 来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