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户外游从过去的小众运动逐渐成为大热的休闲运动项目,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登山”、“徒步”也成了热门话题。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友去登山并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跟风”,或是在看到网友分享的美照后,为了拍照而登山。这些网友往往会因为对登山这项运动不了解,进而忽略了背后的危险。

据统计,今年5月1日至6月12日,北京消防共接报了73起山岳救援警情,其中门头沟区、海淀区、怀柔区等徒步登山热门地出现的警情最多,除了少数警情发生在开放景区外,大多警情都发生在野山。报警原因上,多数警情系游客迷失方向需要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网友分享跟风户外游 为拍照背奢侈品包登山

“北京也有自己的阿勒泰”、“北京徒步”、“京郊小瑞士”……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只要输入“户外徒步”、“北京周边游”等关键字,就会有数千条户外旅游分享帖出现。北青报记者留意到,这些分享帖子中,有七成帖子是网友分享的徒步美照和徒步路线,帖子里,不少网友都评论“好美,想去”、“组队求带”等内容,甚至还有网友直接发布了组团信息“就地成团”。

通过某分享帖,北青报记者加入了一个户外徒步群,以新手小白的身份表示想加入徒步团,群内立刻有不少网友分享了新手线路,并发出了“下周一起去爬”的邀请。北青报记者看到,群内网友推荐的几条路线徒步距离分别在9.5公里到13公里之间不等,上升高度400米左右,有的为轻装路线,有的则是要背着露营装备在野外露宿。对于这些路线,群内网友称,就算平时运动少,以前没爬过山也没事,“需要带足够的水,做好防晒就行”。

当问及担心安全问题和风险时,群内网友则自信地认为不会有危险,并强调自己推荐的路线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甚至对患有基础病的病人也很“友好”,“穿双合适的运动鞋,问题不大”。

有着两年多登山经验的游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户外徒步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甜”,“现在不少人都被博主的美照蒙蔽了,我也承认山上拍照确实美,但是,‘拍照一时爽,爬山过程苦成狗’。”

游女士表示,她在近期的一次登上活动中就遇到了一名为了拍照而盲目参加登山团的团员。“你能想象背着香奈儿小羊皮(包)去登山吗?我前阵子就遇见了一位。”游女士说,她那次去的是全长14公里,难度为初级的路线。“那个小姐姐是新手,体力也不行,走一半包就背不动了,最后还是领队帮她提的包。”游女士说,沿途的路虽然是被探索过的,但是一些地方依然不太好走,“山里肯定有树,路窄的地方枝桠会刮到,领队要注意大家安全和前方路线的同时,还得给小姐姐护着包,我现在想起那个场景,都觉得挺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鸟”坦言徒步登山危险重重 人、自然、天气、野生动物都可能成为潜在危险

“其实像登山、徒步这类的户外运动还是挺危险的,我们这些‘老鸟’在看过甚至体验过后,深知哪些是危险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做充足准备就踏入圈子,然后盲目进山玩的游客来说,他们大多数是不懂这些的。”游女士说,她就曾经陷入过小白的误区,盲目跟随团友去登山徒步,结果让她后怕至今。

“我登山这么久,北京之外的地方也去过,但是香山后山真的让我印象深刻。”游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原本以为香山能有什么危险,攻略都没怎么做就去了,结果,在爬山的时候让她心惊胆寒,有些地方的路都不能称为是路,崎岖又陡峭,落脚都需要格外注意。沿途还有许多峭壁,甚至需要同伴互相帮助,用绳索向上攀爬才能继续前行。“那次我就是跟的‘野团‘,真让我长了记性,一个是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跟‘野团’了,另一个就是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徒步路线,必须要提前了解所有的情况。”游女士说。

有着两年户外经验的在校生花花(化名)也曾在一次徒步中差点遭遇危险。“我现在想想都后怕。起初只是想一个人去爬山静心,没想到山里天黑的早,原本的路被之前下暴雨时冲垮了,自己又跟丢了,到后面我就开始跑,终于跑到一条路,看见了几个夜爬的人,才放下心来。”花花表示,刚开始去的时候以为徒步肯定是安全的,后来才知道不是这样,爬到最后身上没有力气了,全靠意志力,只想着一定要走出去。

有十年登山经验的吴婷,仍然会在徒步中遇到危险,吴婷告诉北青报记者:“在贡嘎徒步时,高反呕吐,为维持体能逼自己进食,五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夜里零下十几度担心失温。在尼泊尔徒步时,目睹了雪崩,当时想的就是要赶紧走出这段峡谷。”

对于风险问题,吴婷坦言:“玩户外的人都知道,户外有风险,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包括人、自然或不可抗力因素。”

而同样拥有十年登山经验的王军(化名)则表示,户外登山除了路不好走、天气不可预知外,很多山上还有野生动物出没,这些也给户外登山带来了一定危险。“就像毒蛇,我每年去爬野山的时候都会碰到蛇。”王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团游也可能存在问题 选择“商业团”要仔细甄别团队资质

自己和亲友组团比较危险,非“野生团”就安全了?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结果并非如此。

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多位网友发帖吐槽不久前发生的一件险事。网友称,她在6月9日参加了某户外徒步组织的鳌鱼沟徒步登山活动,由于领队存在组织和专业性上的问题,那次活动导致五十多名参与者被困山中,参与者最后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夜爬6小时才出山。

对此,考取了登山协会户外指导员证的吴婷表示,该组织走的本是很基础的路线,却最终走成了高危路线。“现在很多俱乐部里的领队不是全职的,只是周末兼职带队,不一定有正式资质,也不懂得如何采取急救措施。”

除了部分户外团存在领队资质不足的问题,有些户外团还存在收钱提供的只是往返大巴的服务,不会对户外知识进行讲解和普及。

“选择户外团一定得看好对方的资质,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买保险,正规的团,在团费里都会包含这项。”游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正规的团一般会配备3名以上领队和向导,走在最前面的负责探路,中间会有一名跟随,在队伍的最后,还会有一名压队。除了领队和向导外,队伍还会配备专程提供补给的工作人员。此外,在出发前,领队也会给成员提供携带物品清单,详细的路线图,以及一旦发生危险如何下撤的方案。“这个圈子鱼龙混杂,尤其是现在户外游成了热门之后,一定要仔细甄别才行。”游女士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半月接73起山岳救援警情 消防提醒:不要攀爬野山

户外游大热,危险频出,也为救援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根据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统计,今年5月1日至6月12日,北京消防共接报山岳救助警情73起,门头沟、海淀、怀柔等地较为多发,平谷、昌平、房山、密云、延庆、顺义等地也均有接报。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部分地区山岳救援警情较往年有所上升。例如,怀柔区在2022年上半年消防救援力量参与山岳救援17起、23年为25起、24年为28起。

救援发生场所大多为野山,大多数和驴友迷路有关,除了个人独自登山走失外,还有多人同时走失的情况发生。

“我今年已经出了好几次山岳救援的警情了。”凤凰岭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王雨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消防站距离北京登山热门地凤凰岭十分近,一些驴友不满足在景区爬开放区域游玩,就会选择到凤凰岭的野山爬山徒步。

在今年的警情中,让王雨印象最深的是一起救援有经验驴友的警情。当天下午4点多,凤凰岭消防救援站接到了报警,这名女性驴友在独自登山,因为23·7水灾的影响,山上地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数次走过这条徒步线路的女驴友迷了路。

“我们寻找她的时候也很费劲,中途甚至需要分成小队去探路寻找。”王雨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当时还是春天,本身气温就不高,加上是在太阳落山后的山里,气温至少要比山下低了10摄氏度,“我在寻找她的时候很着急,特别担心她出现失温的情况,还好她是有经验的驴友,配备了保温毯,也带了手电、充电宝,我们差不多每10分钟就给她打一个电话,了解她的情况。”

王雨说,当他和队员找到这名驴友时发现,她是“挂”在山上的,“她所在的位置坡度大约有15度左右,我们最后是用绳索将她救上来的。

与救援有经验的驴友相比,救援登山小白让王雨心理压力更大,“我之前出了一个警,两名男子突然兴起去山上拍夜景,夜景是拍了,下山的时候才意识到害怕。”王雨说,因为两名男子是第一次到户外登山,对路线情况完全不了解,“我们打电话过去,他们给我们的线索就是,在一个大草甸上。”王雨说,他们只能根据前期了解的情况和向导的经验去寻找。

寻找时,更危险的是,两个人的手机电量都很低,“我们上山的时候一个人的手机电量是15%,另一个是50%。等我们找到他们的时候,一个人的早就关机了,另一个人的还有5%。”王雨说,如果当天晚上没能及时找到他们,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两个人在山上冻一晚很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每逢节假日,消防部门接到山岳救援的数量也会有所增加,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中,门头沟消防仅斋堂消防救援站2天就接到了6起山岳救援的警情,64名消防救援人员累计营救了21名被困游客。海淀、怀柔、房山、密云、平谷消防在端午节期间也接到了山岳救援的警情。

消防部门提醒:户外登山时牢记安全第一,登山前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出发前向当地人了解山上情况,尽量选择景区内已经规划好的路线,不要爬野山。登山时不要随意改变既定路线,更不要独自一人上山,要结伴而行。登山前要提前准备好应急物资上山,随身携带口哨、手电等应急装备和应急食品、必要的急救药品等,随身携带通讯工具,并保持电量充足,确保能随时联络;出发前,要与亲友沟通,告知所要去的地点、路线等信息防患于未然。倘若发生迷路、走散等情况,不要慌张,避免来回奔跑消耗体力,应及时报警求助,听从救援人员的要求和安排。

实习生 蓝海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天琪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