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姜萍参加的这个比赛,叫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今年办到了第六年。这是阿里下面的达摩院主办的。

于是听起来像一个一年一度的各大门派各路豪杰齐聚的武林大会。非常武侠。姜萍这个中专生,就是武侠小说里,最后慢悠悠出场然后杀疯了的扫地僧。

姜萍学的是服装设计。现在她的母校涟水中专和那些世界名校,共同出现在一张以数学之名的榜单里。

这个情节走向又非常玄幻。有脑子快的已经想好了小说题目:居里夫人重生之我在中专学裁缝。

所以,这事很武侠,也很玄幻。

但就是不科学啊。

02

按照科学规律,一个有点数学底子的孩子,应该是从小学奥数竞赛到初中奥数竞赛再到高中奥数竞赛,这么一路赛过来。

中国特色,一赛一路。

如此赛出来的各种金奖银奖选手,要天赋有天赋,要加持有加持,但绝大多数都通不过阿里巴巴这个比赛的预选赛。不少是参加了好几次都通不过。

现在一个苏北贫困县学服装设计的中专生,第一次参赛,就拿到了全球第12名的成绩。这个事实在无法用科学解释。

姜萍在数学上多有天才是无需过多说明的。诞生这种天才的环境有多差,也是无需过多说明的。你说她比起那些家庭条件好的、生在大城市的数学苗子受到的栽培和投资,她有什么呢?

可以说除了对数学的热爱,一无所有。

但事后诸葛地看,我觉得她又拥有一个其他同龄人普遍没有的绝对优势,那就是:闲。

换句话说,要是姜萍走得是一赛一路的路子,有可能她还得不到今天的成绩。

可能是早慧,可能是中专生活的影响,姜萍早早意识到了这种闲的重要性,并把握住了这份闲。

许多人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放到了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放到了退休养老之后。认为那时自己就能闲下来了,放手去做,不用再为得失成败提心吊胆。

闲不是为了什么而努力拼搏,而是努力拼搏不再为了什么。

事到尽量去做为止。

要做一件有点理想主义色彩的事,尤其是和艺术与科学有关的事,你得有闲工夫,因为板凳要坐十年冷。你还得气定神闲,因为十年冷板凳坐完可能一无所获。

在姜萍身上,我们能明显看到这一点。

当其他同龄人按照既定路线初中念完念高中,喜欢数学就报班参赛放开卷,想考个好大学就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放开刷。所有人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撒个尿都得带小跑。闲下来一分钟,就可能错过一个得分点。

这时候,综合各方面原因,即便中考成绩足以进一所本地重点高中,但她还是选择去到一所中专念书。从一种千篇一律、一切向分看中逃逸了出来。

很多人把姜萍这种选择理解为家庭经济原因。但我看采访里姜爸爸说,家里虽不富裕,但供应孩子读书也不成问题。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姜萍只是想把别人死磕高中数学的三年时间空出来,用来学自己感兴趣的高等数学?

有些事按部就班去做,没什么不对,但就是太晚了。姜萍的数学老师王闰秋说,自己是上了大学才听说数学分析。但身边同学不少已经提前学过高等数学建模了。他说,如果能接触到未必就学不懂。

在涟水中专,这里没人关心数学,没人在意高考。他们只想着学一门技能走上社会谋生。具体对姜萍来说,数学也不过是她的第二兴趣爱好,她最喜欢的是本专业服装设计。

在一个世俗评价体系里,这些中专生已经被提前认定为人生的失败者。

所以,比起外面人人卷到面无血色的大环境,这个小环境似乎有点“不求上进”,没啥存在感,也没啥关注度,于是就滋生了一种闲。

于是姜萍在数学这件事上再怎么废寝忘食,都与分数无关,都与升学找工作无关,似乎就是因为“闲着也是闲着”,给自己找点感兴趣的事做做吧。她的乐趣就是攻克一道道数学难题,别无其他。

结果没想到一本全英文《偏微分方程》,一本英汉小词典,这么一道道题解下来,心无旁骛猛学了两年,一抬头竟然就全球遥遥领先了。

试问,哪个高中能给到这么奢侈的闲?

在我们现在这种教育行情下,或许中专才是真正的天才少年班。

03

中专不但是天才少年班,我看也是大师进修班。

姜萍的数学才华,是被上文提到的王闰秋老师发现的。

王老师也是个数学才子。他跟自己的学生情况有点像,数学成绩断崖式领先其他学科。在江苏大学念到硕士,因为英语差两分,没能继续读博。

不能读博他也不死磕,回到老家找一个中专教书,正好有大把闲空沉浸式搞数学。

虽然他在数学上没有学生天分高,这次一起参赛只拿到了第125名的名次。但比起上一次预选赛都没过,比起全球五六万被刷的参赛者,也是万里挑一级别的优秀了。

所以媒体非要弄个大新闻,造个天才神话,这也是个双黄蛋神话:一对中专师生的全球顶级数学大赛争霸之战。

如果王老师顺利读到了博士,成了一个普通高校的老师,这事我反倒不敢想了。

这两年因为科研压力、发论文压力和非升即走政策自杀的高校青年教师新闻,太多了。在各种指标的左右夹击和大会小会的时间瓜分下,老师教书也教不踏实,搞学术也搞不安稳。忙到最后一场空。

青椒两面烤,引进你的时候你是高级人才,让你走人的时候请把安家费给我吐出来。

我想起历史学家王笛一个回答,很多人问他为什么搞中国史要到外国大学念博士。他说在国外读博有一点好,只管潜心做学问读书,最后写一篇博士论文就好。但是国内的博士生,至少要发表两篇论文。

他说,这是我经常批评的,在本来要吸收的阶段,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发表、出版这上面,就分了心,没有受到足够的学术训练,这样后劲就有所欠缺。即使在读博士期间没有发表什么东西,但(重要的是)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王笛说得就是这个闲。自己耐得住寂寞,同时外界不要过多干扰。

04

我听说谷歌有个20%时间政策,也就是让员工用工作时间里的20%去琢磨新东西,研究新项目,做点和本职工作无关,但和个人创造力想象力有关的事。谷歌不少好点子好产品,是得益于这个政策。

至于欧美那套教育体系对学生个人才能发展的重视和鼓励,就不用多说了。

我们想要一个谷歌,想要欧美那些改变世界的人才,但给得了他们那份闲吗?

我们有充分理由说我们的情况特殊,没有这个条件让每个人有这种闲。

但本质原因是,我们的价值观是特别反对闲的。闲就是犯罪。

它不会认为闲能闲出牛逼,只会认为闲会闲出屁,闲出是非。

虽然全民卷起来带来的是一个倦怠社会,但从社会稳定来说,累着总比闲着好,麻木着总比清醒着好。

所以我们的人才要想保护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才能,眼下只能做取舍,先把自己从那套正确的成功的集体叙事模板中解套,然后才能有一个开放的充满灵性的心灵,去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