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报道

6月15日,“器以藏礼·物以载道——三星堆的艺术与设计”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原院长宋协伟,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等来自考古文博、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聚焦三星堆考古发现的艺术与设计展开多学科研究交流与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雨(左一) 宋协伟(左二) 黎海超(右一)

从三方面为三星堆赋能

活动分为主题沙龙与主旨演讲两个部分。在《数字赋能视域下的三星堆艺术创作》主题沙龙中,雷雨介绍道,科技与创新的元素,在目前的三星堆考古研究和博物馆展陈中已有体现,包括3D扫描、3D打印、在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经过等多个方面。雷雨特别提到,在国际博物馆日开放的“对话三星堆——互动体验厅”,得到了不少关注。这些创新的形式,不仅从社会各方面得到了好的反馈,对于考古发掘和成果展示、公众教育,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原院长宋协伟在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中,对其在沙龙里讲到的“为三星堆赋能的可能性”进行了补充。宋协伟认为,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智能化数字工业的阶段。工业革命的生产模式已经被改变。因此现在强调的已是新质生产力,而科技创新又是其核心。

而对于三星堆来说,宋协伟认为可从三方面对其进行赋能:用数据化的技术、AI智能化的技术为考古领域赋能;赋能三星堆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数据储存、分析、积累,对未来人类的发展建立大数据库。同时,他也建议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能够持续关注、研究这个话题,实现对三星堆文化价值更多方面的开发,对地区文化、经济价值的发展,乃至对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好的文化指向。

三星堆的艺术特征与技术相互关联

三星堆的艺术与技术同样有一定的关联。在现场,黎海超以《三星堆铜器的艺术与技术》为题,从“铜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三星堆铜器艺术特征”“三星堆铜器技术特征”三个方面,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分享了三星堆铜器的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系。

黎海超以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青铜爵为例解释道,他认为,范铸技术体系的某些传统是影响青铜器形态变化的原因之一。而三星堆独特的资源型社会特点促成其青铜器场景化、分层化(追求竖向高度)、注重彩绘效果等艺术特征,进而使三星堆铜器形成独有的技术特点。技术与艺术在互动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