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大会暨CGOG 2024年会于2024年6月11日—16日在北京顺利举行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共赢、卓越”为主题,紧跟国际前沿,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汇集多位院士及学术领军专家,立足消化系统肿瘤精准治疗,聚焦最新研究进展与热点难点。大会内容精彩纷呈,除了设立专场速递来分享最新学术进展,还设立了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胆胰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罕见肿瘤/罕见突变等专场,此外,进一步拓宽了精准转化医学、细胞免疫治疗、新药临床研究的研究讨论,为行业带来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及未来研究趋势展望。

会议通过线上多个平台直播、转播,每个专场观看超10万人次,6月15日的全体大会更是吸引了20万人次观看。大会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CSCO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CACA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会、苏州工业园区康林肿瘤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协办,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承办。

本次大会全体会议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李健教授主持下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沈琳教授也指出,近年来我国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发、细胞治疗飞速发展,但仍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临床问题,期待各位专家就目前面临的临床瓶颈,深入探讨、畅所欲言,更好的指导消化系统肿瘤诊疗的临床实践,为各位同道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詹启敏院士进行开幕式致辞,对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詹启敏院士概述了目前我国肿瘤防治所面临的挑战,尤其强调我国消化道肿瘤高居不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呼吁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以推动消化系统肿瘤诊疗进步,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希望通过本次大会的深入交流与讨论,进一步发展消化系统肿瘤诊疗新策略,分享科研成果,激发新的思考和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场会议设有“国际前沿”与“临床挑战”两个专场。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北京大学蒋争凡教授共同主持下,“国际前沿”专场正式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于全院士聚焦生物技术药与生物治疗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全球生物药研发现状,指出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为生物医药研发带来新机遇;结构生物学为生物药的设计等带来新的突破;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代表了生物药物设计和研发的新趋势。同时,魏于全院士结合自身医工结合经验,介绍了细胞、抗体、疫苗、基因、溶瘤病毒等生物医药的研究历程、临床应用、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首先回顾了PD-1等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的发现和研发历程,提出原创基础科学的发现催生和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并针对我国创新药的研发提出新见解。邵峰院士进一步以天然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应对细胞内部的细菌为切入点,引出细胞焦亡这一概念,指出焦亡是一种广泛发生的,能够刺激机体炎症反应和活化免疫系统的机制。利用焦亡理念,可以将冷肿瘤变为热肿瘤,从而发挥抗肿瘤及免疫治疗协同作用。邵峰院士团队还首次发现针对LPS合成通路的天然免疫受体,该受体所介导的炎症信号是STING/TLR通路之外全新的天然免疫激动通路,为后续抗肿瘤免疫的激活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以“纳米酶催化医学”为题,详细介绍了纳米酶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梳理了纳米酶从意外发现到目前成为前沿科学新领域的变化,并进一步展望了纳米酶在医学上的应用,如:纳米检测技术因其较高的灵敏度,可以很好的替代一些现有的检测技术;纳米酶催化能够解决超级耐药菌感染等复杂临床问题以及纳米酶探针可以进行肿瘤体内诊断等。最后阎锡蕴院士提出纳米酶为肿瘤催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铁蛋白药物载体有望成为未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讨论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钦伦秀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就肿瘤新抗原疫苗能否通用化、如何平衡抗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铁蛋白药物载体平台能否克服胃癌异质性等问题展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会“临床挑战”专场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钦伦秀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主持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为在场嘉宾进行了“细胞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新突破与体会”的主旨演讲。指出细胞治疗已经在实体瘤领域大显身手,目前多个靶点的CAR-T治疗药物有效率已大幅提升。但是CAR-T治疗实体瘤仍存在靶点筛选困难,持续性不足、功能减弱、难以迁移浸润至肿瘤组织等瓶颈。沈琳教授进一步分享了国内外细胞治疗最新研究数据,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及转化研究的经验,就如何筛选获益人群,采集T细胞和回输的时间,给药方式等相关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细胞治疗有望成为实体瘤中最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基于结直肠癌临床诊治所面临的难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创建肠癌早诊及疗效预测新方法”,“建立中国人群分子分型,探索肠癌进展及耐药新机制”,“创建肠癌精准治疗体系”三个方面做出的一系列贡献及创新,指出目前我国结直肠癌诊治达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肿瘤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并感谢各位同道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讨论环节,北京大学蒋争凡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基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热烈讨论了细胞治疗复发后的治疗策略、表观遗传药物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治疗有效患者停药时机、CART最佳联合方案、pMMR/MSS结肠癌免疫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机制等多个话题,为消化系统肿瘤的精准治疗带来新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大会主席沈琳教授对本场会议进行总结,感谢本次大会各位讲者高屋建瓴,给与会者们带来了最新的学术进展和治疗理念,为更好的破解消化道肿瘤领域的瓶颈提供了良好思路,并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其他分会场学术活动,共享学术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讯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李文斐、焦曦、陈杨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