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以下简称“阿里数赛”)公布决赛入围名单,前30名入围选手多来自剑桥、北大、清华、麻省理工等名校,一名就读于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涟水中专”)的女生出现在名单前列,令所有人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萍在做数学题。图源:阿里巴巴达摩院

这位女生名叫姜萍,17岁,学习服装设计专业,在阿里数赛预选赛中取得93的高分成绩,排在第12名。姜萍的学历背景与其数学能力形成极大反差。在涟水中专,姜萍沉浸于数学世界中,以及数学老师王闰秋给予其辅导帮助的故事也引发热议。有网友直呼,现实版的《心灵捕手》上映了。姜萍刷屏背后,一个问题也值得思考:该如何尽早发现和充分培养这样的“数学天才”?

“95%数学专业学生写不出那样的答卷”

据媒体报道,姜萍在初中时便显现出对数学的敏感。她扫一眼同学做的数学作业,就知道它们不值得做。但家长和老师却告诉她,不要偏科,“高考不是只考数学”。进入涟水中专后的第一次数学考试,姜萍便遥遥领先,满分150分的卷子,考出130多分的高分,而第二名只考了五六十分。

同样入围此次阿里数赛决赛的彦君,是一名新加坡的高中数学老师。在她看来,姜萍“天赋极高”。她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今年竞赛预选赛的题目,主要考了线性代数、概率论、函数等大学本科数学的知识点。预选赛试题总分120分,决赛入围分数线为45分。彦君解释,题目难度很高,考过45分并不简单,姜萍考了93分,“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学的是数学,哪怕我回到最巅峰的状态,也绝不可能考到93分”。

“有同行看到姜萍提交的答卷,评价是,‘用词精准,表达流畅,LaTeX(一种学术界通用的数学排版软件)使用熟练’。”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姚一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不讨论数学水平,只看答卷水平,“可以(保守地)说,国内95%的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写不出那样一份答卷的。”

进入涟水中专后,姜萍的天赋引起数学老师王闰秋的关注。王闰秋给姜萍 “开小灶”:主动向她推荐《高等数学》和《数学分析》等教材。在研究多元微积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姜萍又继续研究起了Lawrence C. Evans编写的《偏微分方程》。这次阿里数赛,是王闰秋鼓励姜萍报的名,当时姜萍的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不配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萍的数学老师王闰秋。图源:阿里巴巴达摩院视频截图

同样作为数学老师,彦君提到,再有天赋的学生,也需要一个有更高站位的人,带领学生从更广阔地视角去看待数学。王闰秋2020年硕士毕业于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之后在涟水中专教课,平时喜欢钻研基础数学。而姜萍喜欢高数,“我喜欢一步一步证明,得到我想证明的东西,因为我喜欢这个过程,它能给我带来快乐。”姜萍说。

但王闰秋并不认为姜萍是“天才型学生”,她所取得的成绩,靠的是勤奋和自律。他注意到,姜萍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投入给了数学,“有时做题做到夜里一两点钟”。

参加阿里数赛是一次偶然,姜萍希望能证明自己。此次也是王闰秋第三次参加阿里数赛,并与姜萍一同入围决赛,王闰秋的预选赛排名为125名。《中国新闻周刊》获悉,目前姜萍与王闰秋都在准备6月22日的决赛。

零门槛的数学竞赛

姜萍一夜成名,也使得阿里数赛走入大众视野。

阿里数赛,是一场全球性的公益赛事,零报名门槛,纯线上比赛,由阿里巴巴公益以及阿里巴巴达摩院共同举办,旨在推动数学科普和前沿探索。2018年至今,已举办至第六届,过往选手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届比赛最终选拔出35名金银铜牌获奖者,以及若干优秀奖,金奖得主能拿到3万美元奖金。“北大韦神”韦东奕是首届赛事的金奖得主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题目。图源:阿里巴巴达摩院官网

6月13日,2024年阿里数赛决赛名单公布,共计801名选手入围,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年龄22岁。因零门槛,过往参赛选手不仅有数学专业学生,还有外卖小哥、公务员、医生等数学爱好者。

人们熟知的国内外主流数学竞赛,往往面向小学、中学或大学学生等特定群体。姚一隽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阿里数赛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所有人开放,于是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一场比赛。其成绩不与升学等功利目的挂钩,命题受限较小。从过往几届比赛中,不乏一些顶尖的数学竞赛选手,“他们除了对数学的热爱,一部分原因也是带着怀旧的情绪,重温一下做竞赛题的感觉”。

彦君多年没碰过高数,今年心血来潮报名参赛,也想重新体验“沉浸于数学之中的专注和兴奋感”。竞赛预选赛包括选择题、解答题、证明题,开卷考试。彦君介绍,预选赛侧重考察知识面和数学思维能力。但决赛会考察选手在某一个领域的研究能力,题目有五个赛道,包括代数与数论、几何与拓扑、分析与方程、组合与概率、应用与计算数学,选手任选其一参加考试。

第3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姚健钢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决赛相当于数学系博士资格考试的难度,初高中生即便能入围,但所学知识有限,所以在过往决赛中获奖的选手,多是来自于大学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

在彦君看来,即便再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如果没有学到某些知识点,不可能答出决赛的问题。彦君猜测,姜萍很可能会选择她擅长的偏微分方程的赛道,“她两年学到的知识能不能达到博士生级别,不得而知,就算她决赛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也很正常,但不能否认她在数学方面展现的能力”。

从答题到研究

和外界猜测不同,姜萍并非因偏科,被迫就读中专。近日,《新华日报》等报道称,据与姜萍同村的村民介绍,姜萍的姐姐此前也就读于涟水中专,成绩优异,刚参加完高考。受姐姐影响,考虑到家庭经济负担等多种因素,姜萍原本已考上普通高中,并参加完军训,转学至涟水中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萍在学习服装设计。图源:阿里巴巴达摩院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在中专,姜萍幸运地遇到了“伯乐”王闰秋,在没有应试压力的背景下,展现出数学领域的天赋,“假设她进入一所重点高中,难以将所有精力花在数学上”。目前,基础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他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没有问题,但总分录取模式的招生方式,会让一些有天赋的偏才被埋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也认为,有时候人才不必刻意“拔尖”,不经意地教育和启发,也可能会有好的影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未必会培养出如今的姜萍。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宽松的环境。

在数学领域,国内已有一套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一个重要渠道是靠数学竞赛崭露头角。以人们熟知的“北大韦神”为例,他在初二被选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奥数训练队,免试升入重点高中后,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再被保送至大学,最终走上基础研究之路。

刘海峰介绍,目前对于拔尖人才的选拔,一些渠道是畅通的,比如在数理化等竞赛、国际性奥数比赛等得奖的学生可以被高校招录,今年一批名校陆续发布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也明确提到,数学单科成绩足够优秀即可破格入围。“参加奥赛的顶尖学生,他们不会被遗漏,但像姜萍这样的学生,可能起初并不突出,而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形成拔尖创新能力的。姜萍这样的案例比较少见,教育界可以有意识去研究,或者进行探索。”

姚健钢目前在香港从事金融工作,工作之余会给中小学生培训数学竞赛。在他看来,许多人认为,学好数学需要天赋或高智商,但实际上,这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成功,还需要自我努力、后天的环境支持,“遇到一个好老师,进到一个好学校,都有助于成才”。“有些数学题看上去很难,但内在有许多精巧的设计,需要有老师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框架。”姚健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彦君看来,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果学生在数学等领域有特长,大多会慢慢被发掘出来,而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学校和家长相对缺乏认知,人才发掘会有一定挑战。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培养人才的前提是识别他们,让他们了解有许多有意思的数学题,引导他们去研究,“发掘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如果姜萍在初中就遇到一位数学学术造诣很高的老师,从她的答题思路或与她交谈中发现端倪,可能其会被更早地发现及因材施教地培养”。

在阎凤桥看来,教育资源分不均的问题仍需重视。姜萍所在的淮安市涟水县,位于江苏经济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姜萍带来的启示是,国家要通过一些方针政策,让更多优秀老师长期或短期地与农村地区的学校交流,对其教育水平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姚健钢认为,对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相关部门仍需思考,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让更多人受惠。

目前,一些高校也向姜萍抛出橄榄枝。据报道,6月14日下午,姜萍父亲接到自称天津某大学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表示有意沟通姜萍的入学事宜。常熟理工学院发微博称,“建议可以先来常熟理工打好扎实的本科基础,硕士阶段到浙江大学继续深造”。江苏大学曾公开表示,欢迎姜萍报考,但相关人员接受采访时提到,仍旧需要通过高考正常流程进入。

在姚健钢看来,此次竞赛后,肯定会得到更多资源支持她。但他认为,外界对姜萍的未来做了太多假设——数学竞赛成绩好,并不意味未来一定能成为数学家,中间还差许多,“一是她目前的知识储备还不能支持她做出高质量数学研究,二是,数学竞赛是在解题,数学研究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研究问题。”

此前,姜萍在接受采访时说,相比数学,自己对服装专业更感兴趣,“如果学习服装设计是我的planA,那探索数学世界便是我的planB”。姚健钢认为,前提是要看姜萍个人的选择,如果她喜欢服装设计,再结合数学的思维,未来也可能会做出很好的服装品牌。

(彦君为化名)

作者:杨智杰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