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一代杀神白起,拖着病重的身体,前往秦赵两国的战场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就在这位赫赫有名的杀神,还没走出咸阳地区的时候,一道新的命令就传来了。只不过,这次的命令,不是让白起带兵去打仗,而是给了他一柄剑,让他自尽。

面对秦昭襄王送来的这柄剑,白起只能仰天长叹。白起这一生,虽然杀敌无数,留下了一个杀神的传说。但他到底还是一个将军,面对自己大王赐死的命令,他依然没有拒绝的权利。

所以最终,白起只能长叹一声,然后拔剑自刎,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神,白起这一生,对于秦国的贡献,绝对是相当巨大的。如果没有白起,秦国想要统一天下,恐怕还要往后拖很久。在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上,白起绝对是最大的功臣之一。

既然如此,为何这位著名的杀神,最后却会落得一个被赐死的下场呢?

白起被赐死这件事,其实还得从长平之战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杀神,白起生活的时代比较特殊。白起所在的那个时代,秦国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彻底崛起,并且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耕战体系。但同时,当时的秦国,只是列强之一,还做不到一家独大。

所以,白起这一代人,主要任务就是合纵连横,逐渐打服其他国家,然后让秦国成为唯一的那个超级大国。

身为军人,合纵连横之类的事情,和白起没多大关系。白起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战场上战胜敌人,乃至重创敌人。所以,自白起出道开始,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白起在伊阙之战打残了韩魏两国;鄢郢之战打服了楚国;华阳之战再次重创韩魏两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伊阙之战和鄢郢之战中间,东边的齐国,因为独吞宋国,引起了众怒,最后被其他几大强国同时围殴,然后一蹶不振。

所以,在这几十年的混战之后,齐、楚、韩、魏这四个国家,先后被重创。至于北方的燕国,因为地处北地,受地理位置限制,也很难和秦国争锋。到了这个时候,列国之中唯一能和秦国较量的,就只剩下赵国了。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秦赵两国的大决战,长平之战爆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秦国进攻韩国,给韩国打出了一块飞地,然后韩国把这块飞地给了赵国。赵国接收了这块地方之后,自然就和秦国对上了。

两国对上之后,开始不断向前线增兵,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峙。接下来的两年里,随着两国不断向前线增兵,两国前线已经屯兵过百万。到了这个时候,秦赵两国就算想和平收手,都很困难了。

因为在这种局面下,秦国如果先退了,赵国很有可能会趁势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围殴秦国。而如果赵国退了,秦国则有可能趁机杀入赵国腹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这场对峙战当中,两国只能不断增兵,不断消耗对方的补给。企图用自身国力,压垮对方。

如此,两年之后,秦赵两国的后勤补给,其实都耗得差不多了。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开始出手。秦国先是用外交手段,稳住其他国家,孤立赵国。同时,秦国又用离间计,迫使赵国临阵换帅,换上了年轻的赵括。

而赵括上场之后,秦国则是悄悄派出白起,统领秦军继续作战。接下来,白起利用赵括贪功冒进的特点,给赵括布置了一个口袋阵,让赵括钻进了自己的口袋,彻底切断了赵国的补给线。此后,白起一口气围了赵军四十多天,终于把赵军逼得粮草彻底断绝,不得不投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赵军投降之后,接下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出现在白起面前了。

这四十万投降的赵国降卒,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从秦国的角度来说,最好的结果,自然就是把这四十万赵国精锐,全部收编,收为己用。这样一来,以后秦国就可以凭空多出四十万精锐,接下来说不定很快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但这个结果,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确实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首先。当时秦赵两国常年打仗,赵国人对秦国非常抵触。其次,这些赵国士兵的家人,都在赵国,他们不太可能真心归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关键的是,当时秦国这边的粮草,其实也不太够。当时秦国为了打赢长平之战,几乎是倾尽全国之力,才把足够的补给运到前线,支撑几十万秦军在前线对峙三年。如果这时候忽然又多了四十万赵军,跟着一起吃饭,巨大的补给压力,会把整个秦国彻底压死。

所以,这时候的白起,就必须面对一个非常关键的选择:要么就把这四十万人,全都完好无损地放回赵国。但这样一来的话,这场长平之战,秦国就白打了,根本起不到重创赵国的效果。要么就把这四十万人全处理掉,这样就可以重创赵国。但同时,坑杀几十万降卒,这种事情又太过不人道。

别看白起号称‘人屠’,之前也杀过近百万人。但那些人,都是在战场上被秦军消灭的,而不是投降之后被消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的白起,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秦昭襄王让他处决这四十万人的命令。这样一来,白起既能毫无顾忌地替秦国消灭隐患,也不用自己去背负这个滥杀降卒的骂名。

但是结果,白起什么都没等到。或者说,他等来的,只是秦昭襄王让他自己处理这件事的命令。

这也就意味着,秦昭襄王自己也不愿意背负滥杀降卒的骂名,他想让白起来承担这个骂名。

虽然白起心里不太情愿,但出于秦国利益的考虑,白起最终还是选择承担了这个骂名。此后,白起直接下令,将这四十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同时,白起也准备指挥大军,直接进攻邯郸,打算一战灭了赵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彻底消灭赵国,以后秦赵之间就不会再有战事,这样一来,白起也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杀降的理由。

但问题是,就在白起即将指挥大军,踏平邯郸的时候,秦昭襄王却忽然下令,让他撤兵!

这个命令,让白起觉得莫名其妙。直到后来,白起才知道,秦昭襄王之所以让他撤兵,原因其实有很多。表面上的原因,是当时秦国自身的粮草,也已经耗尽了,根本不足以支撑白起再打邯郸。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当时秦国的丞相范雎,怕白起灭赵之后,功劳太大,地位超过他,所以才向秦昭襄王建议退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秦昭襄王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秦昭襄王也担心,白起灭赵之后,功劳太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当时秦国真的没有粮食了,确实不足以支撑白起继续打邯郸。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当时秦昭襄王确实给白起下了这样一道命令。而白起得到命令之后,也不得不就此撤兵,失去了灭赵的机会。

从白起的角度来说,这件事,其实是秦昭襄王对不起他。因为哪怕他不惜背负骂名,坑杀了那四十万赵军降卒,秦昭襄王依然没支持他灭赵。而秦昭襄王这边,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所以,自此之后,原本信任无间的君臣二人,就开始出现嫌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嫌隙,其实已经注定,白起接下来很难会善终。因为白起功劳太大,实在是功高震主。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是进一步加深了君臣之间的嫌隙。

按照之前秦赵两国的谈判条件,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虽然可以撤兵,但赵国要给秦国一块地盘。可是当秦国真的撤退之后,赵国却变卦了。当时的赵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不但迅速重新组织了防御,而且还从其他国家搬来了援兵。

等到这些都布置完以后,赵国立马翻脸了,根本不肯再给秦国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秦昭襄王,自然是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让秦国大军再次出征,进攻赵国。谁都看得出来,虽然此时秦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粮草补给再次充足起来,可是赵国那边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帮助。这样算下来,此时进攻赵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好机会,还不如之前让白起接着打呢!

可是秦昭襄王作为秦王,自然是一言九鼎。他既然下令了,那秦国大军自然就只能出动了。但是秦国大军出动之后,作为主帅的白起,却称病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