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第6期 总第805期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誉为“乐府双璧”。越剧《孔雀东南飞》源自汉乐府长诗,是经典的传统剧目。2023年夏,为培养新生代演员,温州越剧院决定为周莉和陈娟娟创排青春版越剧《孔雀东南飞》。该剧旨在传承范瑞娟和傅全香的艺术流派,提升年轻演员的演唱和表演能力。导演面临的任务是让新时代观众感受传统艺术的悲剧力量,焕发作品的生命力。

梅兰芳先生提出戏曲创新应“移步不换形”,强调艺术尺度和分寸的重要性。为了适应现代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决定以乐府诗为引,从叙事、视觉和人物三个维度重新塑造该剧的当代气质。同时,遵循梅兰芳的创作理念,保持守正创新,力求整体创排的和谐统一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叙事之提炼

南薇先生于1980年创作了越剧《孔雀东南飞》,全长约3小时,人物唱段多,对当时观众而言引人入胜,但对现代观众来说可能显得冗长。为优化文本,我裁剪了24段冗余的独唱、合唱及情感重复唱段,将原剧八场缩减为序加6幕,并选取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原诗中的8段诗句来串联叙事。例如,上海越剧院原版剧中的“雀难”幕间旁唱:

妒花风雨知几度,

送去了多少春朝与秋暮。

仲卿他晨昏府中忙公务,

夫妻常日不相顾。

兰芝是行无偏斜勤作息,

操持供奉茹辛苦。

她两三年来如一日,

历尽寒霜及酷暑。

夜夜机织到天明,

三天织就了五匹布。

温州越剧院青春版选用了汉乐府的原诗取而代之:

嫁为君家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者叙事内容相同,但角度不同。原剧旁唱采用第三人称,客观描绘刘兰芝婚后的处境,汉乐府原诗虽也叙事,但更强调刘兰芝的主观感受。不同叙事形式导致音乐呈现迥异。文学叙事的变化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空间。原剧第三人称叙事采用越剧唱腔,易与人物唱腔同化。汉乐府诗用第一人称叙事,更精练,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使音乐发挥诗化之美。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诗句,作曲家用不同节奏、调性、色彩的音乐演绎,使观众在听觉上得到新体验,在情感上与人物命运更紧密相连。

中国戏曲向来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实践证明,用原诗来取代戏里的旁唱不仅不会削弱剧本的文学性,反而使古诗与戏剧互文,增加其咬合度与文学性,吸引更多当今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关注古典文学,让文学与戏剧进行一次对照与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此诗,可发现刘兰芝兼具现代与古典之美。她敢爱敢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德才兼备且具有自由意志与反抗精神,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刻骨铭心的爱情。鲁迅先生曾定义悲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了让这出戏的悲剧意味更加浓烈,我需要让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脱颖而出,也要将其女性的品质再做提炼。我期望通过8首汉乐府诗化形的幕间唱,为刘兰芝重新赋形。

如“序”中以鼓乐伴随着轻快的演唱,唱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嫁作君家妇,只求莫将妾辜负”。红光下少女刘兰芝一袭红装待嫁,从舞台深处缓缓向前,开启她新的人生旅程,声画结合,把一个少女对美满婚姻的期待用线描的方式勾画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如,在第二幕“雀难”中,用“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描绘刘兰芝在无辜被休,人生大转折面前,没有哭泣哀求,没有退缩躲避,而是直面惨淡的婚姻,以绝美的姿态告别夫君,告别一切,展示出其坚毅的个性与反抗精神。

最后一幕“雀亡”中,刘兰芝逃离改嫁,履行“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承诺。大雪中,她念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嫁作君家妇,生生死死永不负”,表达凄婉哀伤与远离红尘的决绝。灯光特写下,刘兰芝回望人世,转身走向舞台深处,步出红尘。汉乐府诗首尾呼应,展现刘兰芝崇高的爱情和悲壮的赴死,彰显典型的悲剧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作越强调兰芝的完美,就越突显焦仲卿内心的挣扎。孝道是儒家文化之根,汉代更将其尊为国策,认为孝为人之本。正是这“孝”字重压在焦仲卿身上,使他成为母亲的傀儡。儒家珍视生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珍视不可损。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抗争,既是对礼教的挑战,也是对爱情的坚守。

视觉之重塑

舞台艺术是综合艺术。在解决叙事提炼与音乐渲染的同时,我对青春版《孔雀东南飞》的视觉形象也进行了全新创作。

根据叙述上对汉乐府原诗的强化,服装造型设计杨孙硕紧紧抓住汉代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戏曲的表演艺术,设计出带有水袖的深衣襦裙,帮助每个人物塑造典型形象,款式古朴大方,色彩自然雅致,贴合汉乐府古诗的气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台美术创作要求古朴简约、空灵自由,大环境写意,小环境具体。设计师金粟从汉代文化中汲取灵感,选用汉代竹简作为主体形象。舞台框为竹简头尾,背景为展开的竹简,上面用隶书书写《孔雀东南飞》。竹简形象写意,象征传统礼教威严,文字展现中华文明,讲述悲伤故事。

竹简在戏剧中有多重功能,其透明材质可通过舞台灯光展现不同氛围。它既可作为背景,也可变化出多重空间,既抽象又具体。在室外场景中,竹简打开成通道,为演员提供表演空间,符合戏曲规律。在室内场景中,灯光让竹简成为一堵墙,结合汉代家具和道具,构建具体空间,帮助演员建立信念并提供表演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舞台调度与场面安排,目的是更好地突出规定情境,营造戏剧冲突,让观众有戏可看,有腔可听,感同身受。舞台空间的立体呈现亟须灯光的点染产生诗情与画意。灯光设计师祝世明用极简的手法,不露痕迹地对舞台每个空间进行有节奏的渲染,随着人物表演与戏剧冲突的发生而产生层次分明的视觉变化,产生全、中、近、特景分别处理,舞台呈现出一种纯净之感,贴近汉乐府古诗的古典诗意与文学之美。如焦仲卿“人去楼空空寂寂”这段经典唱段,为了使观众在欣赏纯正流派唱腔的同时,切身地感受到焦仲卿内心无限的痛楚与悔恨,我们在第一幕“雀喻”新婚之夜时就做下了伏笔,如兰芝与仲卿照镜时的羞涩与甜蜜、弹箜篌时的缠绵悱恻、饮酒时的深情与欢愉等,通过温暖的舞台灯光和柔美的音乐及人物心心相印的身段表演得以充分展示。于是,在第五幕“雀亡”中,运用清冷的灯光来点染焦仲卿目光所及之处的箜篌、铜镜、空床等物件孤寂的样子,通过画面与调度的重复处理,产生丰富的联想,突出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使得这段经典唱段更加打动人心。如此视听合一、演剧风格一致,正是演出完整性的保证。

人物之创造

《孔雀东南飞》与《梁山伯与祝英台》虽同为殉情故事,但前者除了表现封建礼教的压迫,更涉及复杂的家庭伦理冲突,如婆媳、母子、母女、兄妹等关系,这些冲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种人物关系及家庭冲突历经千年仍然存在,也是该故事至今仍能引起观众强烈共情的原因。

戏曲是表演艺术,创造人物形象是核心。青年演员通过传承剧目学习前辈大师流派艺术的精髓,做好传承是守正创新的根本。学习流派艺术的关键是神似,而非外在模仿,技艺与心得并重。因此,排练时要求演员研究范瑞娟先生与傅全香先生的唱念与表演,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流派特点,做到最好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越剧团是女子越剧团,演员周莉面临难题:她难以理解男性角色焦仲卿的懦弱和矛盾内心。尽管她能感知刘兰芝和焦母的情感,但对焦仲卿的复杂情感感到困惑。排练时,她表现得很别扭。为了帮助周莉,我引导她深入研究焦仲卿的性格背景,包括时代、文化和家庭背景。这使她逐渐理解焦仲卿为何不能反抗母亲,保全爱妻,而只能以生命兑现爱的承诺。经过深入研究,周莉的态度从厌恶转为同情和理解。最终,她在舞台上成功地呈现了焦仲卿的人生困境,塑造了一个敦厚善良、至真至纯、让观众同情的焦仲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反映了黑格尔关于冲突的观点,他认为冲突的悲剧性在于双方各有辩护理由,但每方坚持的目的和性格只能否定或破坏对方。焦母与刘兰芝的冲突在于坚持各自的立场。演员徐晓晓首次扮演重要角色焦母,起初只是模仿,后来通过研究剧本和拓展角色人生经历,从母亲的角度思考,放弃外在束缚,还原母亲形象,展现出内在的伤痛与愤怒,表演更加有张力,成功塑造了外表强悍内心脆弱的母亲形象。为了还原焦母作为真正的母亲形象我通过组织舞台行动加强她情感变化的逻辑与行为动机,寻找使她因爱转恨,由一个慈母变为疯狂之人的原因,我还在剧中加入了两处细节。第一处为新婚之夜,仲卿被上司叫去衙门加班那段戏,焦母亲自去送行,体贴地为仲卿披上斗篷御寒,仲卿恭谦地接过披风示意母亲不必辛劳,转身把披风交给兰芝请她为他披上,眼里充满了爱,兰芝含羞披衣整装并体贴地倒酒为焦仲卿送行,两人情投意合。焦母发现仲卿的心已然留在新人身上而完全忽略了母亲的存在,她的满腔爱意瞬间石化,内心一阵寒风吹过,十分不快地拂袖离去。第二处为次日清晨焦仲卿从衙门回家后,一反常态,不去母亲处请安报到,而是直奔新房寻找兰芝,弥补新婚之夜的离家之憾。当新房中兰芝为仲卿弹奏箜篌时,舞台上出现了母亲焦灼的剪影,她来回踱步沉吟,最终决定去新房询问缘由。这两处细节没有添加任何语言表达,却为后面婆媳的正面冲突埋下了伏笔,以焦母无声的内心撕裂感作为行动的基础,外化至冲突,加强了舞台叙述的现代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前两位演员相比,陈娟娟饰演刘兰芝的角色面临挑战,她性格内向,虽基本功扎实但舞台经验较少。傅全香先生的唱腔独特,刘兰芝角色的难度颇高,对陈娟娟来说是一大考验。她的音色接近傅派,但缺乏足够的力度和宽度。为帮助她找到内在情感的表达,我们深入研读剧本,逐句分析唱腔设计,让她深入理解角色情感。通过努力,她的音域拓宽了,声音更加圆润,唱腔运用自如。但越剧的表现不仅限于唱念,还需结合传统表演艺术。在兰芝归家的场景中,我们运用车旗和马鞭来强化她的情感表达。当刘兰芝期待焦仲卿的探望时,通过连续的圆场和花旦踮步,结合画外音中的马蹄声,展现出两人急切重逢的情感,增强了戏剧的视觉效果。除了技艺,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至关重要。我引导陈娟娟从汉乐府诗和剧本中探索刘兰芝的情感,最终找到了触发情感的钥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 结

从2023年8月3日首演至今,温州越剧院的青春版越剧《孔雀东南飞》,已经与浙江的越剧观众们多次见面,并参加了2023浙江省传统戏曲演出季展演,其间经过了专家审定与观众的考验,演员们受到了很大的鼓励。观众的评价是“经典传承,满台青春,精工细作,有酣畅淋漓的感官享受”;同时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专家对此剧的修改也予以积极的鼓励与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依群与青春版越剧《孔雀东南飞》演员合影

这部戏前缀加上“青春版”三字,是希望用青春的生命去演绎青春的故事,使传统戏剧产生新的意蕴。然而,从汉乐府原诗的文学性出发,却是以传统致敬传统的探索。经典文学能在不同时代得到不同的解读,如何对文学本身的悲剧性进行现代化提炼,从而通过今天的导演语汇呈现理解,是赓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核心所在。

(作者系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国家一级导演)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