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日本外相重光葵、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政府和日军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自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后来,毛主席曾对乌兰夫说过:“讲内蒙古革命史,不能不提到我的‘小老乡’!”

“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1937年内蒙古沦陷之后,为保证临近抗日根据地的安全,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毛主席指示,派往该地区的部队,“领导人须政治军事皆能应付”。

遵照党中央的指示,贺龙、关向应决定,派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和师直属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支队,李井泉担任支队司令员,彭德大担任支队政治部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李井泉旧照

在支队参谋长的问题上,贺龙、关向应犯了难,李井泉向两位领导建议,不如派姚喆同志担任参谋长。贺龙听到后眼前一亮,当即决定派姚喆担任这一职位:

“不错!人容易骑驴觅驴,一时间,只想到姚喆同志是旅参谋长,三五八旅离不他。既然他还是七一五团代团长,那就让他去大青山扬名吧!”

姚喆,就是毛主席口中的“小老乡”。190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岁参加乡农民协会,并当选为农会主席。

大革命失败之后,姚喆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当听说南县有个随营学校正在开学招兵时,他立即动身前往。

在他抵达南县的时候,随营学校早已经开学,姚喆有幸参加了补考,然而一张数学试卷却让他傻了眼,从没学过数学的他,不得不交了白卷。时任随营学校校长的黄公略,亲自找他谈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姚喆军装照

“在家干什么的?”黄公略问道。

“在家种田!”

“上过学吗?”

“读了三年半私塾,父亲病逝,家境穷念不下去了,一直在家种田。”

“那为什么要来当兵呢?”

“没得办法嘛。”

姚喆感到校长并没有什么官架子,一股脑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就讲了出来。黄公略了解到,如果不录取姚喆,他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于是当场决定收下他这个学生。

自此姚喆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同年七月,随营学校师生被通知前往平江,参加起义,也就是从平江起义开始,姚喆成为彭德怀部队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油画《平江起义》

在彭德怀的直接领导下,姚喆养成了“横刀立马”的大将之风。整个红军时期,他经历了200多次战斗,5次负伤,3次负伤不下火线,多次受到通令嘉奖,逐渐成长为彭德怀的“爱将”。

有一次彭德怀问姚喆,除了打仗,他还能干什么?姚喆回答,除了打仗,自己什么也干不了。彭德怀听完顿时乐了:“我就中意你这一点。”

1934年1月,姚喆随军第二次入闽,负责攻打沙县。在兄弟部队两次攻打沙县未果之后,军团命令姚喆率部参加攻城。姚喆率领部队急行军赶到沙县城郊。

当时天色已晚,姚喆不顾行军疲劳,立即投入攻城的准备之中。晚上8点,随着一声巨响,沙县城墙被炸开了20多米的缺口,攻城战斗正式打响了。

姚喆带着50多人的突击队,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攻入城中,掩护后面的战友进城。由于夜黑看不见路,姚喆抢过通信员手中的马灯,一个人跑在前边,路过一个拐角时,被隐蔽在暗处的敌人猛砍了一刀。

姚喆的左脸顿时被砍出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往外涌,而他本人也当即昏了过去,不省人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姚喆(左二)

等他苏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以后,躺在后方医院的病床上。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只能每天用盐水为他的伤口消毒。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姚喆在生死线上挣扎了几天几夜,终于渡过了难关。

沙县一仗,歼灭了两个团的受敌,缴获了大批物资,解决了部队物资缺乏的困难。姚喆也因为作战勇敢,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这一仗之后,姚喆的左脸留下了一道三寸多长的伤疤,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姚一刀”。也正是由于这一刀,他被调任中央政治保卫局保卫队队长,兼黄安、梅瓦两区卫戍司令员。

前去报道时,彭德怀派人给姚喆传话:“挨一刀,换一个司令员,值得!”姚喆让来人给彭老总带话:“请彭军团长给我再挨一刀的机会。”

在长征时期,姚喆率部负责中央首长和机关的安全,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毛主席。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这个战场上的猛将还有些紧张,毛主席风趣地对他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过现在不是哭的时候。逢山开路,自有前锋;遇敌抢险,却要靠你。”

“唯主席马首是瞻!”听到毛主席对自己的重托,姚喆豪气顿生,毫无紧张之感。毛主席听到他的话,笑了:“我的马给伤病员骑了,要想‘是瞻’,就‘是瞻’我的脑袋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长征胜利后毛主席在延安留影

中央红军完成长征之后,毛主席如此评价姚喆:“姚喆护驾是有功的。”

1938年7月29日,由2300多人组成的大青山支队,从五寨县出发,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来到了大青山,和当地的蒙汉抗日游击队顺利会合。

为了打开抗日局面,姚喆积极协助李井泉,连续组织部队进行了几次战斗,均取得了胜利,震动了整个塞北,令绥蒙民众的抗日热情逐渐高涨。

由于大青山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将进攻重点转向解放区的时候,开始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除了残酷的“三光”政策,还四处挖封锁沟,修封锁墙,企图将八路军困死在大青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对如何在此地坚持游击斗争极为关注。考虑到大青山地区多为草原和山地,步兵行动困难,而日寇依靠机械化和骑兵,行动比较迅速,中央指示大青山支队“化步为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姚喆和战友们

姚喆依照中央的指示,一方面从消灭的敌人手中缴获了大批战马,另一方面向开明绅士和大地主寻求帮助。当地不少群众听说八路军需要马匹,纷纷献出自己的马和鞍具,还有的青年直接自带马匹要求参军。

很快马匹的队伍就解决了,大青山骑兵支队就此成立,李井泉担任司令员,姚喆担任副司令员。

在中央作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决定之后,大青山主力部队挺进冀中地区,只留下一个营的兵力继续在大青山坚持游击斗争。根据毛主席“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应付敌人”的思想,李井泉和姚喆将部队分散到三个地区。

虽然每支部队的人数不多,但在分散各地之后,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很快部队人数和根据地就逐渐扩大,令日寇惶恐不安。

1940年1月,李井泉调往其他地区工作,姚喆接任骑兵支队司令员,肩负起大青山地区的军政领导工作。当时国民党提出“绥远人治绥远”的反动口号,妄图将八路军赶出绥蒙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司令部旧址

为了反击顽固派的妥协投降活动,姚喆集中各路兵力,一举歼灭了“自卫军”总部及其主力部队,俘虏2000多名敌人,缴获枪支1000余支,粉碎了敌人的反扑。由此,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骑兵支队3个营也发展为3个团。

同年党中央又作出决定,指出绥蒙工作的任务,是要团结蒙汉一切力量,联合群众一致抗日,吸收群众武装,逐步建立以蒙族为骨干的蒙古抗日游击队。

依照党中央的指示,姚喆反复教育干部战士,要平等对待蒙族兄弟,同时自己还带头和蒙族群众交朋友,取得当地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许多当地的地主和大户支持抗日,积极捐献物资,掩护我党的军政人员和伤病员,有些当地庙宇甚至成为中共地下工作的联络点,对八路军的帮助很大。

在争取伪军的工作中,姚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多个伪蒙军建立了联系,有些还签订了“互不侵犯”的秘密协定,为八路军提供武器和物资。

后来贺龙对姚喆在大青山时的工作曾经说过:“姚喆不但是‘姚一刀’,而且还是‘姚一手’,不但有勇,更加善谋。这一点,彭大将军可能没有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姚喆与战友们

依照贺、关首长的指示,姚喆开始对大青山地区的工作进一步做部署。他主持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成立“绥察行政办事处”,成立了绥西、绥中、绥南三个专署,建立了9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

仅仅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各区县相继建立了抗日政权和抗日群众组织,发展了数百人的骑兵游击队。当时整个大青山的骑兵发展到3500多人,根据地也逐渐扩大到连接大青山和晋西北,有力拱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大青山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到日伪的反动统治,令他们不敢贸然南犯北进。在姚喆率领大青山地区参加百团大战之后,日寇对大青山根据地进行了规模更大的“扫荡”。

1942年秋天,日寇集中所有驻绥远的部队,并专门调来两个机械化的旅团,共计3万余人,对大青山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当时姚喆下令主力部队和军政机关转移到晋西北根据地,自己则率领2000多人和敌人周旋。

在数量上,敌人占据着绝对优势,是八路军数量的十多倍。姚喆依靠绥西的有利地形,坚持和敌人斗争,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在大青山上。

一些同志为了姚喆的安全,再三建议他回到绥南支队司令部,但姚喆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们:“为了随时掌握这里的敌情变化,便于坚持斗争,我不能走,我要和同志们一起战胜敌人,渡过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大青山

姚喆的一番话给了同志们很大的鼓舞。大青山的冬天来得早,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中作战,更是困难重重。为了减小目标,便于部队机动和解决食宿困难,姚喆将部队化整为零,以连或班单独行动。

他自己带着十几个人,同样在冰天雪地中,钻窝铺,吃野菜,和敌人周旋于大青山之中。

党中央、毛主席与贺、关首长都十分关心大青山的斗争,多次发报询问情况。每一次姚喆都坚定回复:“一定把大青山的斗争坚持到底,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绝不下山。”

这种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军民们的斗志。在姚喆的指挥下,部队采取“敌进我退”的方针,四处出动袭击日军后方,弄得日寇晕头转向,自顾不暇。

在这次一无所获的“扫荡”之后,日寇不得不承认:“大日本皇军在征战中,还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队伍。”

经过这次激烈的反“扫荡”战斗,大青山根据地的军民也被锻炼得更加坚强了。

1943年夏天,大青山地区的对敌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得到逐步恢复。塞北军分区随即成立,姚喆担任军区司令员。

两年之后,党中央决定成立绥蒙政府,乌兰夫担任主席,塞北军分区改为绥蒙军区,姚喆继续担任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抗日战争时期的乌兰夫

当时姚喆正在参加中共七大,还没等会议结束,就奉命率领增派的部队返回大青山,配合原有的骑兵部队,加强对日寇的作战,反击国民党反动派抢夺胜利的果实。

回到大青山之后,姚喆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并组建了绥南、绥西、绥中、绥东四个军分区。

1945年8月,按照毛主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指示,姚喆指挥步骑部队日夜兼程,向敌占区挺进,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归绥,迫使敌人放下武器,就地投降。

随着接连的战斗胜利,大青山地区的绥西、绥南、绥中、绥东根据地连接起来,与晋西北解放区连成了一片。绥远战役之后,姚喆随地方机关进驻集宁。

作为绥东重镇,集宁是控制平绥铁路的必争之地。1946年1月,傅作义派出全部兵力,分别袭击集宁、陶林等地,姚喆奉命赶往前线,帮助指挥反击。

虽然来犯之敌很快被击溃,但集宁还是被傅作义部占领。

随后贺龙电令姚喆,指挥部队迅速反击,夺回集宁城。姚喆率部日夜兼程赶到集宁,连夜组织火速攻城,并亲自带领突击队猛冲猛打,终于夺回了集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绥西战役

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后,傅作义部再次对集宁发起进攻。姚喆深知守住集宁的重要性,指挥部队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战斗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

后来集宁城的多处制高点被敌人占领,姚喆果断命令绥蒙部队撤出战斗。不久敌人趁机打通平包铁路,占领两侧城镇,姚喆命令所部迅速转移,并带领警卫营掩护党政机关撤到大后方休整。

从1947年夏天开始,多路部队并入绥蒙军区,由姚喆领导。次年9月,姚喆指挥部队打响了解放集宁的战斗,经过一整夜的激战,全歼守敌2000余人,缴获了数百辆满载物资的汽车,并打退了驰援的两支骑兵旅。

10月,丰镇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姚喆率主力部队,绥兵团向绥西、绥北进军,解放陶林、武川等地。至此,除归绥以外,绥远绝大多数地区全部解放。

后来彭德怀对姚喆的功绩大加赞赏:“‘姚一刀’的刀子越来越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新中国成立后的姚喆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提出以渐进方式,实现和平解放绥远的决策。他托人给姚喆捎话,和平没有实力不行,要想不动刀子,刀子还得拿着:

“你这把‘姚一刀’,还是时刻亮着!”

姚喆在大青山地区整整战斗工作了15个春秋,“大青山精神”贯穿了他的整个后半生。他的名字,永远像大青山一样,巍峨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