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偏远地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为了追求家族血脉中男丁的延续,不少家庭采取了极端措施,其中就包括将出生的女孩无奈地送予他人养育。

这样的做法,虽出自时代的局限与陈旧观念的束缚,却无疑给那些无辜的女孩留下了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创伤。

时光荏苒,这些曾经被命运摆布的女孩们已长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然而,童年的经历如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即便岁月流转,她们心中对父母当年抉择的不解与痛楚仍旧难以完全消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3日,江苏,一女子分享从被小父母送到姑姑家养大,骑车接孩子放学的路上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内心五味杂陈。网友说, 血脉亲情断不了。

女子分享说,自己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送去姑姑家抚养,在姑姑家长大。

现如今,自己也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却跟父母还是不常往来。

可能是因为从小没有一起生活过,没有感情。在一起,显得尴尬。

这天,接孩子放学回家,在半路上看到父亲骑着电动车,穿着烂得跟布条一样的衣服,常年日晒雨淋,满脸沧桑。心里五味杂陈。

很想上去跟他打声招呼,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怯弱,或许内心还有那么一点怨恨,始终无法鼓起勇气上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问儿子,你有没有觉得,我跟那个老人很像?

儿子说,跟你长的一模一样是你爸爸吗?我没有告诉儿子,那就是我的亲生父亲。

近在咫尺却是陌生人,看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身影心,很心酸。

回顾过往的岁月,他们在我的成长旅程中的缺席,如果说心底没有丝毫的遗憾或怨怼,那恐怕是不真实的自欺。

然而,时至今日,自己也肩负起了为人父母的角色,这份经历让我开始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许在那些缺席的时刻,他们确有难以言说的苦楚与无奈。

这样的反思,让我的心境逐渐趋向宽恕与和解。

但主动去跟他们和解,我目前还是无法办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得出来,父亲过得很不好,衣服烂成那样,还穿在身上。难道其他兄弟姐妹对他都没有关心吗?很疑惑。

对于这一幕,网友议论纷纷,有网友说,看父亲穿的那样,应该是姑姑家少女孩,姑姑家条件也好一点,父母不想让她跟着吃苦吧。应该多和父亲走动走动,毕竟是亲生父亲。

不过,也有网友说,谁养大,养谁老就完了,其他人,看心情。当初你想要,难不成现在还要她养老不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有网友说,那个年代很多人为了生儿子,把女儿送给别人了。他们就是不喜欢女儿,喜欢儿子。只生不养,就不要指望女儿孝敬了。

笔者观点

从女子的分享看,还是很心疼父亲的,只不过因为父母从把她抱养出去,心里还是有怨恨的。

完全能领悟这份深情,正如那句俗语所言,“母不以子貌为憾,女不因父贫而移情”。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亲情之间超越外在条件的无条件之爱,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血浓于水的纽带紧紧相连,不因外貌的美丑或财富的多寡而有丝毫减损。

父母没有经过她同意,把她抱出去,的确对她有亏欠。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