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记者 张沛 周恬

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党建的引领。

近年来,湖北黄石积极探索产业链党建牵引、大型非公企业示范党组织培育等,持续提升企业党建工作质效,以高质量党建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人民网党建调研行团队走进黄石市,探寻该市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的“红色引擎”、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信泰富特钢党史馆。人民网记者 周恬摄

把党组织建到产业链上

走进位于大冶特钢厂区内的中信泰富特钢党史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一幕幕模拟场景,无不讲述着大冶特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历程。

1923年5月,大冶钢铁厂党支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钢铁产业第一个党支部,为中国钢铁行业注入了宝贵的红色基因。

如今,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大冶特钢拥有多家工作站、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多项冶金课题的项目攻关,创造了多项钢铁行业全国第一。

从大冶的点点星火到鄂东南地区的燎原之势,从钢铁企业首个党支部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从中国“钢铁摇篮”到世界一流特钢企业,大冶特钢百年党建历程、中信泰富特钢30年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经验,为党组织建立在特钢及延伸加工产业链上奠定了基础。

大冶特钢党委吸引会员企业、研发机构等党组织共同组建特钢及延伸加工产业链综合党委,积极担起“链主”补链强链延链责任,举办中国特钢产业发展大会,依托大冶特钢研究院、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等国家和省级科创平台,带动新冶钢汽车零部件、天源模具等链上企业抱团发展,推动西塞山区模具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挤出模具材料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达65%。

黄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秦遵怀介绍,黄石以市级链长制为牵引,“一链一策”推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10条重点产业链组建综合党委,把隶属不同所有制的龙头企业、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研发机构等链上党组织“串联”成为紧密的党建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以党建资源的“集中统一”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弘盛铜业车间。人民网记者 周恬摄

党员骨干做好“传帮带”

“冶炼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我们弘盛铜业对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非常重视。”弘盛铜业火冶片区负责人邵志村表示,“拿智能行车来说,以前工厂配料、下任务单、驾驶行车都是人工操作,我们设计智能行车以后,它能根据我们的指令精准自动配料。”

“以我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20名成员里党员占了一多半。公司鼓励党员带头搞创新,申请发明专利。”邵志村介绍。邵志村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创新创效活动,提高团队素质,先后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40余人。

弘盛铜业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大力选拔培养人才,大力锻造员工队伍。依托邵志村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结合“传帮带”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聚焦技能、技术、管理三类人才的选拔任用,培养出一批弘盛工匠,打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储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不断壮大组织,已累计择优发展党员13人。

致力于中药材深入研究和科学应用的劲牌持正堂药业,十分重视人才梯度的培养。杨强就是通过“党员共育+人才共培”模式成长起来的“工人博士”。

经过杨强的“传帮带”,持正堂药业培养出国家评委29人,储备了一批新质生产力技术人才。由杨强带领的党员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重点科研课题,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省部级各类奖项,并获得10项国家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通高科实验室。人民网记者 周恬摄

发挥先锋作用攻坚克难

“组织有活力,生产才能更红火。作为生产一线的党支部,我们18名党员面对痛点难点冲在前,一起攻关,带头解决。”东贝集团机加工车间支部书记方国鑫表示,“尤其到了夏季,设备维护压力大,制冷行业也到了生产旺季,人员又比较紧张,我们党员深入一线顶岗换岗,让设备动起来。”

方国鑫介绍,去年党员带头完成的创新改善项目19项,完成技改项目12项,并对4条生产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

东贝集团由公司党委书记挂帅,抽调党员骨干,在研发中心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成立行动党小组,在技术攻关、智能制造一线组建党员科技创新攻坚团队,其研发的“超高效变频压缩机”实现全球领先。在低温和超低温压缩机制冷技术方面,成功研发出制冷温度-86℃压缩机,并实现了-200℃超低温的技术突破,填补了公司轻型商用压缩机在深冷领域的空白。

“弘扬长征精神,走好研发之路。”同样是党员带头攻坚克难的融通高科研发工程师李金懋深有感悟,“研发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要朝着目标前进,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融通高科引进高层次人才,持续充实壮大党员队伍,打造“融通堡垒”,选树“融通先锋”,组建科研党员突击队,围绕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18项科研项目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人才赋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把企业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阵地。

调研团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戴焰军教授表示,要不断强化企业基层党组织,在企业中把人才发展成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要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要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