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中国海油对外宣布,其在南海西部超深水超浅气层勘探领域获重大突破。

据介绍,陵水36-1气田位于南海西部海域,平均水深约1500米,主要含气层系为第四系乐东组储层,平均气层埋深210米,探井测试无阻天然气流量超1000万方/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陵水36-1气田探井测试现场

中国海油勘探副总师徐长贵表示,南海超深水超浅气层勘探领域面临诸多世界级工程技术挑战,陵水36-1气田测试成功标志着该领域勘探获重大突破,后续中国海油将持续开展超浅层储层勘探及开发关键技术攻关,为新型天然气资源利用、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贡献力量。

在中国最大的领海海域——南海,这里不仅有细腻的沙滩,独具特色的岛屿,还有喜欢搞破坏的台风,也有让人茫然无措的海雾。作为中国夏季热量与水气重要通道,华南海岸带地区海气、陆气相互作用也成为许多海洋气象灾害天气的诱发和影响因素。如何才能摸清南海海洋气象的脾气?就让我们走进海气通量与海浪测量的科学世界。

海洋天气VS陆地天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陆台风观测系统示意图

海洋天气有别于陆地天气的关键在于,海洋的热力动力过程可以影响天气过程。风吹浪打形容大气向大海发力的情形,其实也有大海主动“反击”大气的情形,在风平而浪不静的天气,海洋气象平台的风速观测常常出现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减弱的情形,但陆地风速几乎不可能发生这种现象。海洋风的这种奇特现象原因就在于涌浪对大气“发力”。除了这些可见的现象,对天气气候变化更重要的过程往往却不易通过肉眼觉察,如海面温度对大气加热过程,以及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交换的通量过程,要认知这些过程就需要专业设备来助阵。

洋面观测常用涡动相关通量系统对海气通量进行直接观测计算。基本设备主要包括一个三维超声风速温度计以及一个快速响应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这两种设备利用声学与光学的手段,实现对风速与气体含量的快速测量。基于这些快速测量值,就可计算出各种海气通量。另外,要发展可用于数值天气模式的方法,还需要对平均风速、温度、湿度等进行观测。

值得一提的是,卫星遥感同时也是浩瀚洋面的主要观测手段,要使卫星看得更准,就需要现场测量来校准。在海上平台进行的水体辐射特性与大气光学特性的实时观测,主要用于红外波段的定标与检验,是中国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海海洋气象观测基地里的“观海神器”

作为中国目前建成的第一个海洋气象专用观测平台,南海海洋气象观测基地由海岸陆地观测基地,海上观测平台和海岛通量观测塔组成。主要用于近海面大气层与海洋边界层过程及其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的观测。

海岸陆地观测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10米大型海洋气象波浪浮标

海岸陆地观测基地海洋环境要素观测主要采用测波浮标,测量近岸海表温度和波高、波向、波周期等海洋环境要素。另外,为弥补浮标单点观测的不足,还采用测波雷达遥感手段,探测近岸5千米范围内的波浪、表层流等海洋环境参数。

关于波浪,这里介绍根据机械运动方法测量波浪高度与方向的一类浮标,它一般呈盘形或甜甜圈形,在海面上的运动有6个自由度,3个平动(上下起伏、前后推动、左右摇摆)与3个转动(横轴方向为倾斜;纵轴方向为横滚;垂直轴方向为偏航),除测量上下起伏获得波浪高度外,还测量水平轴向的自身转动(倾斜与横滚)或平动(左右摇摆与前后推动)运动,在一个指南针来监测方向的配合下,就可以确定平均波方向。

海上观测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上气象观测平台及部分观测设备特写

海上观测平台主要包括30米的海—气通量观测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观测塔、海洋气象要素观测塔及水下海洋要素观测。观测平台水上设备主要进行海气动量、热量和水汽交换等项目的观测,以获取海气相互作用的相关数据。而水下观测设备主要进行海洋边界层结构和海流、海浪等项目的观测。

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改进了海洋与大气动量交换过程在数值模式中的表达形式以及近地面大风、海浪与风暴潮的预报效果,同时也对华南海雾形成机理的认识,改进了海雾的预报效果。这些新的认识与数值预报产品,为华南海岸带灾害性天气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3月刊《在南海给海洋天气把把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订购2024年

只需288元

编辑/段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