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以“光影之路 焕新启航”为主题展开。每年的上影节主论坛总是能聚焦最重磅的行业嘉宾,探讨行业最关心关注的话题。

博纳总裁于冬在论坛上提出一个问题,“下一个十年,是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最关键的十年,我们还能为中国电影做些什么努力?”虽然说出这句话的语境出于介绍博纳之后即将推出的项目,但“还能为电影做些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其实也成为贯穿论坛全场的讨论核心。

今年的论坛吸引了阿里影业总裁李捷、IMAX中国CEO孟丹青、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等重量级嘉宾参与讨论。

积极应对拥抱行业变化

论坛上半场,与会嘉宾首先“汇报”了过去一年各自的工作,并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和观察出发,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半场

在电影市场上主攻商业类型片多年的王长田谈到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王长田指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类型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而言,动画片和科幻片等类型电影在整体票房中所占的比例过低。

“相比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市场,动画片在其票房中的占比通常在15%至20%之间,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7%至8%,有时甚至低至4%至5%。即使在表现最好的年份,动画片的票房占比也仅达到约15%。”同时,他认为,中国的科幻电影产量和质量也相对落后。“虽然《流浪地球》取得了成功,但整体而言,中国每年的科幻电影作品数量和影响力仍然不足。科幻电影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平,还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随后王长田爆出“大料”,称由光线传媒与三体宇宙联合出品的全新《三体》电影,将由张艺谋执导。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则从科技公司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察。“观众的价值主张和审美趋势在6-12个月内剧烈变化,而电影制作周期通常为24-36个月,这导致电影制作方难以在长周期内契合观众的短周期变化。”因此,李捷指出,接下来“电影制作方怎么样在一个长周期中,又要契合观众短周期的变化”,这无疑将是一大挑战,对此阿里影业有一些初步的判断,也将在即将发布的“华语巨制”计划中付诸探索,“也许未来会用几年时间来证明今天做的这个决定是不是正确的。”

博纳影业的于冬同样有备而来,他谈到博纳未来将把目光投向中国电影的海外故事,计划同样是三部曲,“博纳正在开发的中国企业家在华尔街的故事,对标的是《华尔街之狼》,国安的情报人员在海外抓间谍跟隐蔽战线的斗争,对标的是《谍影重重》等。”

于冬指出,“在类型电影上更加国际化的表达,是博纳未来几年需要努力的,中国人的海外故事,这个类型的国际化表达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希望中国电影在本国市场形成盈利之后,能够在海外市场继续扩大它的影响力跟辐射力、出口的能力。”

面对观众观影需求的变化,即便是在硬件上最“硬气”的IMAX,同样需要作出改变。

IMAX中国CEO孟丹青在论坛上强调,IMAX近年来也通过引入多元化内容,如演唱会电影和体育赛事直播,成功吸引了原本不常进影院的观众,这种尝试不仅丰富了影院的观影体验,也启发影院运营者拓展内容类型,以提升观众黏性和影院的整体吸引力。

孟丹青介绍,此前IMAX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做了一个NBA比赛,“非常火,100%的票全部都卖完了。我听说当地的院线跟我讲,80%参加那个活动的是三年都没有去过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而和阿里合作的霉霉演唱会电影,同样将许多很久不去影院的年轻乐迷群体带回了影院。“有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去看电影,但是因为霉霉的演唱会他就来了,我们希望推动一些多元化的内容,可以吸引另外一批观众来看电影。”

AI是工具,还是伙伴?

聚焦行业热点的上影节论坛,当然也迫不及待谈论起时下最热的AI。

AI是否只是工具?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认为,AI技术和虚拟拍摄正在改变电影制作方式,提升制作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不会改变电影创作的本质,创意和创作者依然是核心。“尽管AI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电影仍然是以创意和创作者为核心的艺术。”阿里影业目前在多个项目中使用AI技术,包括在剧集和电影中大规模应用AIGC技术,以优化文本、视频、特效和后期制作。

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应旭珺则也谈到华人文化集团在其动画部门东方梦工厂中广泛应用AI技术,以加速动画角色和场景的设计和制作。她补充道,当前阶段的AI主要是提供创意和技术的辅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AI将使影视创作更加大众化和民主化,赋予更多普通人创作的能力。“AI在动画制作中已经运用了不少,但更多的还是处于前期创意辅助的阶段。”

IMAX中国CEO孟丹青则强调,AI可以帮助优化设备和多元化内容,但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新。“无论AI这几年发展得多好,永远不会替代一个人的创意。”IMAX正研究利用AI技术优化直播和流媒体分辨率,并计划在未来的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电影中应用AI技术,提供更优质的观影体验。

“对AI过度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同样恐慌也是不现实的。”王长田认为,“电影是以创意为核心的,AI只能作为一个提高效率的工具。”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则认为AI的力量不容低估,不应只视之为工具,而应该将它作为“创作伙伴”。王健儿提到,在实际应用中,AI已经能够在灵感上给人以启发,“我们认为自己的创意特别重要,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有的时候另外一个出来的结果同样你会觉得特别好,甚至于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还要好,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创作的灵感。所以我想让AI成为我们的创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工具,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王健儿表示,上影对AI持非常开放的态度,目前已在尝试利用AI技术进行电影创作,并在车墩新买的昊浦基地建立了AI创作中心,旨在探索AI在电影创作中的更多可能性。此外,上影集团还计划在南极题材电影《雪龙号》中运用AI技术,以实现更逼真的场景再现。

于冬同样属于更积极拥抱AI的一派,他谈到,AI将对电影公司带来重大的变革,“过去我们叫素材、叫工程文件的东西,以后可能都是数字资产”。博纳影业已经成立了自己的AI工作室,开始从短片和形象创作入手,逐步积累数字资产。无论是即将暑期档上映的《传说》中让成龙重回二十多岁的“巅峰状态”,抑或自己将在接下来的博纳发布会上与25年前的自己对话,都让于冬兴奋不已。

共绘蓝图,中国电影寻求全球视野新篇章

在第二场圆桌讨论中,嘉宾们就中国电影的“出海”,以及全球产业合作与观察,进行了探讨。戛纳载誉归来的导演管虎从自身的创作经验分享了电影跨越东西的共通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下半场

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应旭珺谈到,中国公司和中国电影人要积极全面地以极其开放的态度参与到整个世界电影的大循环当中,你才有力量去跟国际制片公司、国际制片人、国际导演以及演员去做一个谈判。

应旭珺举例,用IMAX拍摄的《解密》这个片子的过程中,剧组需要美国重量级演员参与,但是在拍摄、筹备期间正好碰上好莱坞工会的大罢工,因为华人是美国各个行业协会的成员,我们动用我们的资源人脉以及我们的经验,通过一个极其巧妙的方式,跟美国演员工会进行谈判,从而谈来了一个非常好的美国演员。“只有积极地参与,你才能够成为一员,更加了解世界电影的格局和生态。”

同时,应旭珺在论坛上分享了“中国主控+国际资源”的创新尝试案例,以《巨齿鲨》系列电影为例,该影片由中国公司主控开发,购买国际IP,并与美国华纳兄弟合作,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编剧、制片人、导演和演员的整合,成功打造出面向全球市场的大片,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也展示了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面对AI带来的技术革新,抑或电影走出去面对不同文化的表达,对于创作者来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保持真诚和独立的艺术表达。这一点,论坛上的电影人们达成了共识。管虎强调,电影创作应从内心出发,真诚地表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他相信,“尽量听到从自己心里流出来的声音,然后沿着这个努力去做这件事,我相信一定会走出去”。

导演李少红指出,电影创作的关键在于真实地反映创作者的生活和现实,“你了解自己和你的生活、你的现实,是最重要的。用刻意的方法不见得能够表达出来。”

乌尔善谈到,在不同国家去参加中国电影周放映《封神第一部》的经验里,“观众的反馈都是在说为这个故事里面父亲和儿子的情感所打动,这个就是当时我创作《封神》最核心的灵感和最强烈的情感动机。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有障碍,无论来自于哪个文化,是什么样的种族,我们都是孩子,都有自己的父母,未来也会成为别人的父母,这种亲情的关系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以在这个层面是完全一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尔善

对于中国电影“出海”的积极诉求,海外影展的伙伴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东京国际电影节节目总监市山尚三指出,“国际市场正逐渐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作品。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现在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同时他也提醒,“在制作电影的时候不要急于考虑国际市场,而是要不忘初心来制作高质量优秀的电影,之后在出海的时候,如果它的质量足够好,就能够获得海外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