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晖 张惠光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主要史料来自九江档案馆编纂的《档案叙述九江张谋知》。

本文在《九江日报 · 长江周刊》2024年6月2日总第986期和6月16日总第987期分上下两部发表。

由于全文较长,故本公众号分为上中下三篇连续发布。

民国时期的九江,有这么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九江最大的营造商之一,承建的工程遍及浔城、牯岭;

他是近代新兴实业的领先者,开设了江西省第一家汽车客运公司;

他的商业触角遍及九江,水陆铁运输、贸易实业、市政民生无所不及;

他的宅邸非同一般,蒋介石、汪精卫等军政大员是他家的座上客;

他的长子是龙开河铁桥的设计者,他的次子做过九江市市长;

他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联姻,次女嫁给了行政院长宋子文……

他就是九江张谋知,他的家族在百年前的九江风光无两、显赫一时,造就了一代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谋知像 (张宗冠提供)

一、投入教会的贫民子弟

从民国到解放初,九江一直有“四大家族”的说法,一般公认的是“刘李蔡万”,却没有人把财力最丰厚、社会地位最高的张谋知家族纳入其中。这是因为名门望族讲究的是香火传承、读书致仕、家出名人,故非三代而不可成。比如刘家有刘廷琛,曾任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即校长);蔡家出了民族英雄蔡公时,至今甘棠公园内仍有他的纪念碑。有钱有势却又出身低微的暴发户未必让人瞧得起。张谋知的出身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低微。

张谋知,字若虚,生于1869年5月2日,家住九江市郊十里垅(今九江市第二发电厂三期位置,属金鸡坡社区)。其父张贻宝是个普通的农民,与妻子刘氏生有三子二女。夫妻二人在贫瘠的土地上耕作劳累,一家人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谋知出生地仁贵东乡十里垅地图(1978 年绘制)

若是在寻常的年代、寻常城镇里,在家中排行老二的张谋知将和大多数农村子弟一样,上个私塾,长大后开块荒地,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果命好能托亲戚关系进城,会从小店员干起,长大后能凭本事开家店铺,就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然而,张谋知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城市,恰逢千年不遇之大变革,他还有位勤劳机敏的母亲。

在张谋知出生前的8年,九江开埠,从此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英租界的设立和长江航运的迅速扩张,九江成为长江第二、江西第一商贸重镇。与此同时,一大批外国商人、传教士涌入九江,他们不仅从事贸易,也在全力传播洋教,为此他们建教堂、开医院、办学校,试图使本地人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想。

为了在中国发展信徒,传教士们采用免费甚至赞助的方式:免费医疗,但患者需承诺治愈后信教;教徒的子女可以减免学费。西式小学刚在九江开办时,由于教徒太少,只能采用补贴方式吸引贫困家庭子女入学。

张谋知的母亲刘氏为了补贴家用,曾在一位英国传教士家中做保姆,她的勤劳能干获得了女主人的赞可。开通机敏的刘氏便极力设法将三个儿子送到教学小学读书,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每月每人还能拿到两吊钱的补贴。一家三子都能拿补贴上学,刘氏不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文中学一角(1911年) 图源:《九江老照片》

读书改变命运。天资聪颖的张谋知勤于读书,小学毕业如愿以偿地升入同文中学就读,成为江西省第一所西式中学的最早一批毕业生。张谋知在教会学校获取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同时代大多数人所不具有的特殊背景:基督教徒的身份、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与本地外国人的熟悉度、未来不可限量的校友圈子。

二、从包工头到建筑商

张谋知大约在1890年前后从同文中学毕业,他的父亲已在几年前去世,两个兄弟也不争气,虽然都拿到了洋人的助学金,一个却弃学回家,另一个成绩平平。二十多岁两手空空的他还娶不上媳妇,没有亲戚可以投靠做官,也没有资本投资商业贸易。

于是他投身到了早年并不太为人看得上的行当——营造业。营造业是旧用名,现在普遍被称为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从修路、筑堤、挖土方开始,只要揽得到业务、管得了工人,干这行也不要多大投资,张谋知做的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包工头”。1893年,张谋知在学洲桥(今九龙街西侧三马路一带)办起了营造厂,加工建筑材料,承建各类工程。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九江,正是城市发展的繁盛期,作为商业城市的地位在全国也是举足轻重,九江茶市、瓷市兴旺,城市规模连年扩大,建筑行业需求旺盛。九江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文化建设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外商和各地驻浔商会,张谋知在承揽前者的生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优势就是前节所述的教育背景。张谋知又是个机敏聪慧的人,出身本地的他管工人当然也不在话下。

经营了十几年后,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营造商张谋知迎来了他事业重要的转折点。十九世纪末,被称为“洋油”的煤油作为照明燃料进入中国,以其价廉和更佳的照明效果,迅速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植物油,洋油的销售市场迅速扩大。

九江是洋货仅有的输入口岸和中转站,占领了九江市场就意味着得到了大半个江西,以及湖北、安徽部分地区份额。为此,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和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07年,两家公司先后在九江城东金鸡坡设置专用码头,建造油池(地下油库),并建造码头、修筑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商船停泊在金鸡坡 供图:严耀喜

张谋知是金鸡坡人,凭借着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地方上的势力,他联合了张氏族人承包了修堤、挖土、筑路等土木工程项目,并担任工地管事及总把头,他组织大批工人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程量庞大的金鸡坡码头及油库建设工程,并赢得了较好的信誉。凭借着金鸡坡油库工程项目,张谋知后来拿到洋油销售的九江总代理权。洋油行业近乎垄断,利润高,走量大,一年四季销售稳定且稳步提高。

张谋知不只是掘到了第一桶金,他得到了一座金矿,他从一个包工头摇身变成了房地产公司老总(营造商)和洋买办,后者才是发大财的门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鸡坡油池,1938 年 7 月 26 日日军拍摄

三、江西第一路上的第一辆客车

九江“以水而名,因港兴城”,有了天然的良港,才有了九江城,交通是这座城市的基础,是它千年来繁盛之根。正是有了水运交通的便利,九江才成为内地最早通商口岸。1861年开埠后,九江成为长江最大的港口之一,码头业成为九江商业价值最高、雇佣工人最多的头牌产业。

但中外码头各有归属,或属于英美日等大型轮船公司,或属于招商局等背景强大的民企,开辟短途航线的是各地船帮,由帮头把持,地域色彩浓厚。九江数千码头工人都在青红帮的控制之下,以家乡划分,彼此倾轧。

张谋知不是杜月笙,他是新式学校毕业的会讲洋话的商人。他没有背景资源涉足码头、航运的核心业务,只能做些港口相关的土建业务。除了上述的金鸡坡油库外,他还承接了政府所建的招商码头至龙开河铁桥附近一段、德隆棉纱厂至铁桥一段沿江江岸砌石驳岸工程,及修建沿河栏杆景观等工程。

随着近代九江交通的发展,张谋知看到了新的机会。1895年,英国人李德立拿到了牯岭开发权后,首先修建了莲花洞登山道(俗称好汉坡),这条道路接通早已有之的九江至南昌的驿道。

然而,原有的驿道仅为狭窄的土路,随着牯岭开发的进行,上下庐山的旅客越来越多,交通条件恶劣的驿道已不敷使用。岭风景区逐渐开发,上山游览的中外游客增多,苦于交通不便。1907年,清政府投资在九江至彭家河旧驿道的基础上,进行拓宽整修为沙石路,面有8米宽,全长25华里,起点从新坝闸口(原公安局停车场)经山川岭、女儿街(以上为今人民路)、黄土岭、十里铺(以上为今九莲北路)、新桥、徐家竹、林花家舍(以上为今九莲南路)、妙智铺、彭家河到莲花洞石门口,工程前后耗时约2年时间,建成后成为江西省第一条现代化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莲公路 (摄于 20 世纪初)

九莲公路建成后,交通依靠人力和畜力,其中马车、驴车较少,以人力车、板车和挑夫为主。张谋知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决定开办汽车公司为高端客户服务。1915年,张谋知在九江新坝上(今庐山路)开办了平民汽车行,名为“大同汽车运输所”,经营九江至莲花洞的公路运输,创江西公路汽车客运先河。他从上海买来4辆二手的美国产福特汽车,此类汽车限乘5人(含司机),虽行驶速度不快,且路途颠簸,但已比人力车快捷舒适得多,故大受外国人的欢迎。大同汽车运输所雇用职工 9 名,其中司机 4 名,修理工 2 名,售票员 3 名,用人多为张氏的本家、亲戚。运输所经营的头几年,所获利润颇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谋知申办九莲马路汽车运输及电车公司公函文件 图源:台湾中央档案馆

这条江西第一公交线路(全国仅22条),开设时始于南门口,经小坝到桑树岭(人民路)。由于小坝当时道路狭窄,为砂石垫土筑就,雨后泥泞路滑。1920年,这里发生了九江第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大同汽车运输所的一辆汽车因驾驶不慎翻落南门湖中,造成 5 人死亡(其中外国人 3 名)。事后,受害者家属向汽车公司经理张谋知提出25000两白银的天价赔偿要求。此后,出发站点移至龙开河闸口(现九江海关),经新坝(今庐山路)到桑树岭。

开江西公路汽运交通之先河的张谋知,所办汽车行影响很大。但张谋知未能实现对九莲公路的垄断经营,他在九江交通行业获利不小,但终归有限,这是九江这座城市的规模,以及庐山旅游的季节性所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花洞前的山轿和福特T型汽车 图源:《九江老照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