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自此之后,抗日救国成为社会的主要潮流。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坚持不抵抗政策,这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而且也使得爱国人士格外愤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七位著名的抗日救国人士,并把他们关入狱中,这件事震惊全国,也被称为“七君子事件”。“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全国哗然,社会各界也纷纷开始营救七君子,国民党反动派迫于压力,最终释放了“七君子”。

在“七君子”之中,有一人名叫邹韬奋。邹韬奋出生于1895年,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出生于福建永安,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时期,邹韬奋主要在福建各地求学,也是在求学过程中,他广泛阅读各种进步书籍,比如《新民丛报》等,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5年,20岁的邹韬奋开始发表文章,走上了写作的道路。1919年,邹韬奋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两年后,他从大学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此后邹韬奋一边工作,一边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并把自己的调查研究撰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邹韬奋注重基层的调研工作,尤其关心社会民生问题,因此,他撰写的文章广受欢迎,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不断撰文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行为。同时,邹韬奋还做了大量支援抗日前线的工作,号召群众为抗日前线捐款捐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邹韬奋也因为宣传抗日上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名单,在这种背景下,1933年,邹韬奋前往欧洲、美国游历,那段时期,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

1935年,邹韬奋回国,此后他继续投身抗日救国的宣传当中,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之后,全国的抗日救亡活动也达到新的高潮,邹韬奋不断在相关报纸上撰写文章,继续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同时,他也参与创建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充分发动文化界的人士,致力于抗日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距离九一八事变发生已经五年时间,国民党却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这让邹韬奋等爱国人士格外愤慨,他们也不断发起各种抗日爱国活动,11月23日,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邹韬奋、沈钧儒、章乃器、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等七位著名爱国人士,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七君子事件”。

“七君子事件”之后舆论哗然,社会各界纷纷营救“七君子”,“七君子”也在法庭上把法官驳斥得哑口无言。1937年7月31日,迫于社会各界压力,国民党反动派释放了“七君子”,在这之后,邹韬奋辗转上海、香港等地,继续投身抗日救国的时代号召当中。

1942年,邹韬奋辗转前往苏中抗日根据地,后续又前往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我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宣传工作当中。1943年,他患病前往上海治病,1944年,邹韬奋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4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邹韬奋有个儿子,名叫邹家华,新中国成立后,邹家华担任了副总理等职务,官至副国级。而邹家华的妻子名叫叶楚梅,是叶帅的女儿,也就是说,邹韬奋与叶帅还是亲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