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沉没百余年的定远舰残骸打捞出水,当打开船舱的那一刻,里面残留的遗物让在场无数专家落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艘曾经雄踞亚洲、威震日本的超级战舰,就这样静静地沉睡在海底一百多年,直到2019年,它破败的残骸才重见天日,那锈迹斑斑的船板、炮弹壳和官兵遗物,述说着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
这艘战舰名为"定远",堪称清末北洋水师的旗舰,早在1882年,它就出自德国斯特丁造船厂,总造价高达140万两白银。
它拥有异常先进的武器装备,舰长94.5米,排水量7670吨,最大航速14.5节,配备了4门30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大炮。
更令人称奇的是"定远"号的钢铁装甲,据说能抵御当时绝大多数火炮的轰击,这"厚甲重炮"的独特设计,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
1885年,当定远舰从德国启航,抵达大沽口正式加入北洋舰队时,它雄伟的身姿令所有人为之振奋。
一时间"亚洲第一巨舰"的美名不胫而走,连日本海军也不禁胆寒,那几年也许是定远舰最辉煌的时刻,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被迫应战。
我们都知道,这场战争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但定远舰的表现却令世人动容,在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面对实力占优的日舰,定远舰没有畏缩,而是率先突入敌阵奋勇搏杀。
它的钢铁装甲被敌舰炮火击中百余次,舰体伤痕累累,但仍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弹尽粮绝。
为了不被俘虏,视死如归的将士们宁可引爆军舰与全体官兵同归于尽,其他将士们如刘步蟾、杨岐珍、林永升等的悲壮事迹,同样为后人传颂。

尽管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北洋海军将士们仍然用鲜血和生命展现了民族的气节,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天动地。
但遗憾的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定远舰,最后还是葬身大海,更令人痛心的是,这背后有着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深层原因。
那个闭关锁国、因循守旧的王朝,根本无力支撑起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虽然拥有先进的装备,却始终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和后援。
慈禧太后为了修建颐和园,甚至挪用军费达千万两白银,种种败象已经注定,这支海军在甲午战争中不可能取得胜利。
对于我们这些后人而言,重温定远舰的沉浮历史绝非只是为了"国耻"二字,那块从海底打捞起的18吨重钢板,已经饱经沧桑,遍布战火和岁月的创伤。
它所承载的,是几代海军将士为国捐躯的赤子丹心,是屈辱和苦难中不屈的民族脊梁,驻足凝视,我仿佛看到122年前的夜晚,嘶吼的炮火中,一群视死如归的战士宁折不屈。
那悲壮的场景撼人心魄,令人潸然泪下。
如今为了缅怀先烈,威海重建了一艘1:1的定远舰复制品,它静静地停泊在港口,舰上还有专门的水上博物馆。
人们走进船舱,看到历史的断壁残垣,无不肃然起敬、感慨万千,这艘巨舰虽然覆灭,但海军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必将永垂后世。
透过定远舰的历史,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以史为鉴、励精图治,曾经的失败与屈辱,理应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有苦练精兵、自强不息,才能真正震慑外敌,而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他们的丰碑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愿英雄们的在天之灵,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这就是我们打捞定远舰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