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都与父母同住的我,当然曾经揣想过,当父母变得更年迈,老与病的摧折相继而来,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老与病使人孱弱无依,需要悉心照顾,我想象的景况是这样的。事实上却全然不是如此。父亲九十岁患了精神分裂症,他没有变弱,反而变得更强,狂躁、暴怒、冲动,破坏力强大,场面常常失控,家人的关系濒临崩解。照顾之路竟如此狂戾暴动、寝食脱序、昼夜难安,完全超出了想象,令我束手无策。在许多暗黑的、无眠的夜晚,最坏的负面情绪攫住我,我觉得自己再也撑不下去了,我想要毁灭。

天亮以后,又有新的念头升起,自小到大,父母从不因为我是个女孩而轻视我,甚至给予更多的珍视与疼爱,是他们把我塑造成自尊自重的人,我不可以就这样自暴自弃,败下阵来。虽然,生病的父亲已经不是原来的父亲了,但我还是原来的女儿。我必须自救,而后才能救我的父亲,救我的家庭。

数十年来,书写一直都是我的救赎,于是,我又走上这条路。当我陪父亲住院或门诊,常看见许多老人卧病在床,照顾着他们的多半是大龄子女,推着病床或轮椅,花白的发丝,略微吃力的身影,都让我觉得酸楚。在那些身影的内在,又隐藏着多少不可言说的艰辛与煎熬呢?

你也是独力照顾着老人吗?你还在上班吗?你有没有好好吃顿饭?你晚上不用安眠药也能入睡吗?你会不会觉得好孤寂?

你还能感受到爱吗?

有好几次,我在医院等电梯的时候,看见那些背影,都忍不住地湿了眼眶。

亲爱的照顾者,你真的好辛苦。我能够明白。

于是,在照顾着父亲九个月后,在他的病情起起伏伏中,我开始在脸书写下一系列的短文《照顾着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

1

不管如何耗尽心力,他们都不会变“好”,因为,他们没有病,他们只是“老”了,并且愈来愈老。

你可以选择离开痛苦的爱情,你可以辞去不如意的工作,但你不能放弃他们。

哪怕他们为你带来很大的痛苦和挫折。

这是你从未拥有的经验,一直在迎战,却永远没有胜利。只能减少遗憾。

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在照顾老去的父母,请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

有些照顾者,是拼了命在做;有些则是例行公事,点卯打卡的性质。当然也有找了人代劳便不再闻问的,那些人不能称为照顾者,只是资方。

拼了命投入的照顾者,在我看来是高危险群,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透支了体力与情感,不知道过度的疲累与沮丧,正以怎样的速度摧折着他们的健康和心智。他们为了倾尽全部心力与时间,已经失去了工作,取消了休闲,牺牲了家庭,断送了人际关系。他们只把自己活成一个纯度百分百的照顾者,再无其他。一旦被照顾者离世之后,不仅是庞大的悲痛难以承受,更可怕的是无边无际的失落与空虚,人生再没有目标与意义了。

照顾者不该承担全部责任。如果身边有家人,就要与家人共同承担,让其他人也理解照顾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每个人都该有的学习。如果没有家人,也不要为了照顾而把自己全部取消,依然保留着部分工作,维持着人际关系,给自己找乐子的时间和机会——虽然都是零零碎碎的,但这些片断联结起来,才能让我们有活着的感觉。

我们是照顾者,必须好好活着。

2

大龄儿女照顾老年父母,不是过渡时期,不能拼了命地硬撑。

因此,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该放松的时候要放松,该求援的时候就求援。

我遇过一个年轻男孩,提到母亲独自照顾阿公、阿嬷,什么都要自己打理,一肩挑起,明明很辛苦却从不喊累,男孩说着红了眼眶。

你心疼自己的父母,儿女也很心疼你。

很累的时候就说出来,太沮丧的时候就哭一场。

都没关系的。

照顾年老的父母不是昙花一现,是一种日常。

自从在脸书上发表了《照顾着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系列短文,才发现在照顾的这条道路上,我真是太资浅了。许多照顾者纷纷浮出与我分享心情,有人照顾完癌症的妈妈,又要照顾中风的公公,接着是失智的婆婆,持续了十六年。有人照顾成为植物人的先生,已经满了十二年。我必须承认,在阅读着这些留言时,有种无法呼吸的沉重感。

如果是我,再过十六年,就已经七十几岁了,完成照顾功课后,自己真的就是一个老人了。我常呆呆地坐在桌前,对着计算机屏幕,不知该说些什么,就连按赞都感觉浅薄,若是回复“加油”又觉得根本隔靴搔痒,毫无益处,于是,只能继续呆坐着。

这些留言让我意识到,太多人背负着更重的担子走在我前面,与他们相比,我真的算是很幸运的,这是始料未及的收获。

曾有人问:“如果你实在撑不下去了,有想过其他的方法吗?”“你有没有想过,这要持续多少年?”没有,我没想过这些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此刻无法算计的,我只知道,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管发生了好事或坏事,过一天算一天。只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觉得真不容易,有时为自己感到骄傲,这样就够了。

摔倒了再爬起来,哭过了擦干眼泪。绝不会问:“怎么会这样?”也不会问:“为什么是我?”路在前方,走下去就是了。

3

照顾着年老父母的时候,是一种把自己所有棱角都磨平的修炼。

虽然已经很努力了,却有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环节,便有功亏一篑的感受。

“怎么会这样?”连这个念头也不必有。

命运如水流,我们被无常的、难以预料的命运驯服,只能温顺匍匐,不必争,也无可争了。

能走一日便是一日,让我们甘心做一条水草吧。

当我在脸书贴出照顾文的时候,必然会有人这样响应:“能够照顾老年父母,是你的福报,要惜福,要感恩啊。”又或者是这样的响应:“我们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我们照顾他们的晚年,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每当看见这样的留言,我总忍不住地想:“留言的人,并没有承担过照顾的责任吧?”

照顾者不管是为了惜福或是感恩,又或许是莫可奈何,都是扛下了沉重负担的人。而最可叹的是,照顾者的苦,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照顾者长期睡眠不足,甚至变为睡眠障碍;照顾者三餐不正常,于是肠胃功能变差;照顾者奔波于不同的医院和科别,等着挂号、领药,日复一日;照顾者无可避免的意志消沉,精神耗弱,最后只好求助精神医师。更别说有些照顾者丢掉了工作,牺牲了生活,经济陷入困窘,人生走到绝境,旁人却还要他“惜福、感恩”。多么讽刺而残酷。

旁人不能理解,“相关的人”也会冷言冷语地批评:“你就吃了安眠药去睡啊,什么都不要管,睡饱再说。”“都是你把他宠坏了啦,干吗要听他的?他有病耶!”这些相关的人,原本也应该担负照顾责任的,因为没有负责,反而批判得更为严苛,让照顾者背负着更多的愧疚和痛苦。

被照顾者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吃那么多药?为什么我爱吃的都不准吃?为什么我要复健?为什么叫你的时候你不来?为什么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偏偏在洗澡?为什么你处处和我唱反调?为什么你这么不孝?

照顾者的孤绝感,就像是一种宿命,如果抱怨了,甚至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我觉得好累啊。”就会听见不以为然的纠正:“照顾父母怎么会累?以前父母照顾我们的时候,都没有喊过累。”照顾者于是把更多的苦楚硬生生吞下去了,像是“我快要疯了”“我好绝望”“我真的撑不下去了”等等,如果说了,就是不孝。只能一次又一次隐忍,自行消化,消化不了的便成沉疴。我听过这样的例子不止一次,照顾者尽完了照顾的责任,不到一年,便生病过世了,有的是癌症,有的是心脏病。

照顾者是拿着自己鲜活的命在拼的啊,拼不过的就壮烈牺牲了。

若你的身边有照顾者,当他试着倾吐疲惫,请别再对他说“福报”这样的话,你可以静静听他说,或者给他一个拥抱,或者只是一句真诚的“辛苦了”。如果可能的话,再慷慨地付出一点时间:“需要我帮忙照顾一下吗?”“我可以开车送你们去回诊吗?”

在我的照顾之路上,不止一次听见朋友对我说:“需要帮忙就跟我说,你知道我在这里。”感受到支持,是照顾者最需要的情感。

对我来说,这才是照顾者的福报。

4

有人说,照顾老父母就像照顾小孩一样。

其实,真的承担起照顾责任,就知道不一样。

照顾小孩,是在父母的秩序下过生活;照顾父母,仍是在父母的意志下过生活,明知有种种偏执、不合理,却只能顺从、说服或妥协,许多负面情绪与深深的疲惫感,就是这样产生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异,照顾小孩是有未来、有期待的;照顾着老父母,我们拥有的只是此刻,只有今天。

我的朋友近来纠结得很厉害,她三年前为了照顾失智的母亲,提早退休了。当母亲过世之后,她正在规划生活,乡下的婆婆又中风了,先生拜托她回去照顾。他们结婚后搬出老家,来到城里生活,婆婆始终不能谅解,每次见面都不给她好脸色看,她们的婆媳关系是相当紧张的。

“现在我老公请了半个月的假,在照顾他妈妈,再过几天,就该我搬过去了,我每天失眠,还掉头发。那天我女儿从美国打电话来,叫我干脆搬去美国跟她住,我说我还是去出家比较好,六根清净。”朋友的声音异常地亢奋,我知道她真的不太好。

“为什么要你去?”我问。

“因为我已经退休啦。”

“你为了照顾你妈妈所以退休,他也可以提早退休,照顾他妈妈呀。”我直觉地说出口,朋友瞬间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她说她应该跟先生好好谈谈,我想的却是,先生是在占太太的便宜吧?

太太已经提早退休,尽完了自己的照顾责任,为什么还要继续照顾婆婆?尤其是先生也知道婆媳关系并不好,将母亲和太太放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让两个人都很不快乐,是很愚蠢的做法吧?这件事若照着先生的安排发展下去,只是成全了先生的逃避心理,如此而已。

“如果我是中国传统妇女就好了,就不会有这些离经叛道的想法了。”朋友和先生谈过之后,传了这样的讯息给我。

我给了她一张拥抱的贴图,什么都没再说。

“人生一世,只对生我们的和我们生的负责就好。”我认同这种说法,甚至觉得所谓负责,也是有限度的,不是予取予求的。

不想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就是“离经叛道”吗?在我看来,所谓的“经”,就是自己的父母自己顾;所谓的“道”,就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担。不逃避,不推脱,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品格。

女性在家庭和照顾上,总被要求或期待负担更多,或全部负担。

作为一个女儿、妻子、媳妇,并不代表要无穷无尽地付出,女人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牺牲。儿子、丈夫、女婿,也有付出的义务和奉献的快乐,千万不要剥夺了他们的人生啊。

5

当老父母发生状况的时候,儿女的反应各有不同。

有人总是站在第一线,有人便站在第二线,有人根本不出现。

这些情况好像不能那么果断地用“孝顺”或“不孝”来判定。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与父母有千回百转的纠结,不足为外人道的种种。

于是,到了最后,有人选择了承担,有人选择了逃避。

爱,是幸福的。

爱,也是艰辛。

年轻时候,因为单身的缘故,父母担了许多心,常常对我说:“现在有爸妈陪着你,将来我们都走了,你一个人孤零零的,怎么办呢?”那时候我就有预感,觉得爸妈和我相伴的时间会很长,因为他们是很自律的晨运者,吃食比较清淡,生活习惯良好,又没什么疾病。

如今,父母年纪大了,毛病也多了,反而不再问我,他们走了之后,我要怎么过生活?也或许是他们看见了我的生存能力,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吧。

经过了两年的磨炼,我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照顾者。这是我引以为荣的事,并没有人教导我该怎么做,一切都是在混乱、艰困、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摸索着走过来的。

一个照顾者的日常是怎样的呢?

在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六日这一天,我把闹钟设在清晨五点五十五分,醒来后,在网络上为母亲挂好了神经内科门诊,接着再躺下让眼睛休息。因为母亲之前住院的焦虑感,我的针眼又肿了起来,眼科医生只叮咛:“要放轻松,多休息。”七点之前振作起床,在十四度的低温中穿好外套,裹紧围巾,戴上帽子,喝完一杯温热开水,就拉着菜篮车买菜去了。

七点钟的菜市场很冷清,仿佛才刚刚苏醒,菜贩忙着搬货,排列菜蔬,于是,我可以在买鸡的时候,和老板娘聊上几句,一点都不被时间催赶。蔬菜和肉类买齐了,回到家立刻为熬汤做准备,鸡骨架和鸡脚用高压锅炖煮起来,吃完早餐,择掉黄豆芽的根,特意看了时间,耗时四十五分钟,这是为鸡高汤煮西红柿黄豆芽准备的。

九点钟准时出门,陪妈妈去万芳医院,等候门诊、批价,等候领药。回到家已经十点半了,我和印籍家务助理阿妮一起下厨,趁着午餐前陪伴父母逗弄两只猫咪——它们已经跑了一个上午,恹恹地困倦了,缩着身子睡觉,实在可爱。

吃完午餐交代过阿妮,我便来到办公室,专注打稿,今天的进度是三千字。黄昏时完成了,一时兴起,和工作伙伴们相约上山泡温泉吃砂锅鱼头,沿路凄风冷雨,可是在温暖的车上感觉非常安全。

到了中年,成为照顾者才明白,人生不是战场,不必追求胜利,也没有胜利可以追求,最重要的其实是经历。照顾者的经历,让我成为更成熟、更完整的人,也让我更加认识到自由与快乐的可贵。

6

同样照顾着老父母的朋友请我分享心情,我说:“这样的日子不会愈来愈好的。”

这是实话。

父母亲愈来愈老、病、弱,而后我们失去他们。

等我们完成照顾重任,我们也要迈入老、病、弱,怎么可能会好?

“可是,会变得自由。”

当我们预习着老去,明白老后所需,只是出门时一台轮椅,想睡觉时一颗安眠药,便会摆脱更多的欲望与纷扰,获得自由。

“变得自由?那真是好啊。”朋友赞叹。

是啊,我也觉得,自由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张曼娟,东吴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