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朱昌勤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头山上天福亭

镇江有座虎头山,名字叫得霸气,却鲜为人知,也很少有人攀登。这个夏季我与朋友相约,带着几分神秘感,对虎头山及周边环境,作了一番探寻。

出南门外大街上天桥路,远处已见虎头山。山虽然不高,据说仅50多米,但那坐南朝北的山体犹如巨大的虎头,一派雄风威严。透过那些苍翠的草木,能见到风雨剥蚀、斑驳嶙峋,犹如刀削的陡峭石壁,凸显了山的古老而沧桑。

事实上虎头山的周边与这座山一样有着厚重的历史。虎头山古时属广袤南山的一部分,曾经与磨笄山相连,两山之间有座菊花山,上世纪初建铁路时被毁。虎头山不远处古运河上有虎踞桥,早在元《至顺镇江志》就有记载,镇江城南门叫虎踞门。虎踞桥因为建在虎踞门外而得名。虎踞桥是江南运河长江入口处第一座古桥,现存的虎踞桥修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在这以前的虎踞桥都已经垮塌,明代重建后,又经多次修缮得以保存至今。

虎头山东南边叫岗子下,与这座山一样有着古老的历史。我的一位老同事曾经住在岗子下,有人问他住处时他总会反复强调:“不是岗子巷,是岗子下。”的确那里不是仅有一条老巷,而曾经是一片土岗山坡,有自然村庄。《镇江市志》中有载:“岗子下村附近,系商周至春秋时代村落遗址。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50米,突出在水田中。东北高约6米,东南略低,遗址顶部四周曾挖过战壕。发掘出的古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印文软陶与硬陶器残片。”也有史学者据此推测,岗子下是春秋时镇江古城“朱方”的所在地。“朱方”既是春秋时吴国见录于史籍的县名,也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朱方之战”的发生地。

如今的岗子下路,已是高楼林立,商店满目。路的中段一条平坦笔直的东园巷与矿机路相通,路旁绿树掩映、花木扶疏,完全不见原有的沧桑。岗子下西侧溪园新村处依稀可见昔日的岗坡,这里曾经是交警大队所在地。小区内有一排尖顶小瓦的老房子,充当了居民的车库,像是片区改造前的遗存。走在溪园新村内,熟悉的方位,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三十多年前,我参加镇江日报通讯员培训班,结业时跟随老师到交警大队实习采访,交警大队就在岗子下坡道最高处。记得走进岗子下,那警用摩托驶过总会卷起一片黄土,那次采访可谓一路风尘仆仆。如今溪园新村却是一派现代景象,我见一位老人正在散步,便询问他是否知道曾经交警大队在这里?老人有些诧异地笑答:“是的是的,好像就在前边坡子上,这个问题年轻人可不知道啰。”

岗子下南端是鸿鹤桥路,这条路因鸿鹤桥而得名,这座镇江最古老石桥的遗址,现保存在路边新建小区内。古城镇江南门外曾有护城河,鸿鹤桥建在护城河上,也叫孩儿桥。南宋《嘉定镇江志》记载,镇江罗城的正南门叫仁和门。孩儿桥位于虎头山及鼎石山之间唐宋罗城城南仁和门外。元《至顺镇江志》也记载:“东鸿鹤桥,在仁和门外,俗呼孩儿桥,桥上石栏作孩儿状,故名。”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鸿鹤桥在南门岗子下半里许。比较准确的说明了鸿鹤桥的地理位置。

出鸿鹤桥路,来到虎头山脚下,见山体石壁上镌刻大小不一、字体各异的“虎”字,还有惟妙惟肖的虎头。沿石道台阶拾级而上,脚下石板路不时出现深刻的虎爪印,路旁石凳上也刻着大字“虎”,原来这都是前些年,山体改造时营造的虎山氛围。山中有三环步道,盘旋而上,越往深处,杂木越是茂盛,山坡上粗壮参天的大树爬满青藤,绿荫遮蔽,山风吹来呼呼作响,果然好似进入虎山的感觉。山的顶峰平坦处有一座古亭矗立,名为:天福亭。虎头山又叫天福山,取天之福祐之意。天福亭飞檐翘角,亭中粗壮直立的圆柱,似猛虎强壮威武。我站在天福亭眺望,远处南山群峰叠嶂,山峦连绵,近处铁路高架纵横交错,南徐大道车水马龙,住宅小区高楼林立,与山中古老凉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虎头山东侧出口,法治文化广场依山而建,广场上花木繁盛,草坪茵茵,石道环绕,来此休闲锻炼的人络绎不绝。绿地上精心布置了“宪法要义”“以案释法”等简明扼要的宣传牌,最醒目的还是广场中央那张着大口、横眉怒目,威风凛凛的巨大老虎雕塑,彰显了虎头山的独特个性,也寓意着法治的威严,法制的神圣不可触犯!

走出虎头山我感叹,古城镇江历史悠久,遗址众多,社会在进步,岁月在变迁,唯一不变的青山也会不断被人们赋予新意。

来源:京江晚报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