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一座拥有着3000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上万首诗词,斐然成章,灿若星河。“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写出镇江的豪迈;“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李白写出镇江的秀美;“行歌白云岭,坐咏修竹林”,苏轼写出镇江的清雅……

而历史上镇江也出现过许多贤吏,他们的风骨与事迹为民传颂,名垂青史。赏佳句,慕先贤,若将两者相关联,品读中自有“清风”徐来,令人仰止。

01 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于镇江芙蓉楼写下的这首表明心迹之句,若是数百年前身陷囹圄的张闿有知,一定会心有戚戚焉。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晋陵郡(镇江旧属)所领丹徒、曲阿等县遭遇大旱,灾情危急,民心惶惶。晋陵内史张闿决定修建新丰塘,可灌溉农田八百余顷,使危机安然度过。乡民感激涕零,新丰塘因此又被称作“张闿塘”,其名一直流传至清代。然而新丰塘修成后,张闿却被别有用心之人以“擅兴造”为由弹劾下狱。在狱中,他坚定不悔,冰心可鉴,终为晋元帝所平反。

南宋时期的两任镇江知府蔡洸、耿秉则有着为民请命、抗命的冰心。

蔡洸知镇江府时,水军奉命移防建康(今江苏南京),可恰逢大旱时久,水量不足,漕运司命令地方开决百姓用以储水灌溉的陂塘以便水军通行。蔡洸不忍百姓利益受损,顶住压力,抵制漕运司的命令。不久便大雨,漕运畅通,农业大获丰收。镇江百姓歌颂道:“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

淳熙十二年(1185年),镇江地方天气干燥,雨水极少。而依照官府禁令,百姓不得擅自车用河水,乡民们只得眼巴巴地看着田里的庄稼日渐干蔫。知府耿秉不顾得罪同僚及地方土豪,直书上谏:“如遇亢旱,请允许让民众车河水”,最终获得批准。沿袭多年的“惯例”就此取消,百姓获得莫大的利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菜碑

同样一片冰心的还有明嘉靖年间的句容知县徐九思。

徐九思勤勉为政,清廉节俭。他自律“不嗜肉,惟啖菜,佐脱粟”,即很少吃肉,平时主要食用蔬菜米饭。他在县署前的石屏上,刻画了一棵青菜,居中题词:“为吾赤子,不可一日令有此色;为民父母,不可一日不知此味”,两旁一副对联:“方丈石墙为户屏,一丝画菜为官箴”。以此自勉,亦体现出他为官之道。

徐九思的冰心还得到了传承。他离任后,事迹仍为县内父老口耳相传,影响着一代代句容子弟的人生志向。笪继良就是其中一位。数十年后的万历年间,就任江西铅山知县的笪继良在衙中立下一块《白菜碑》,碑上刻画一棵大白菜,上题:“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效仿前辈,以此明志。

不同的是时代,同样的是情怀。张闿、蔡洸、耿秉、徐九思和笪继良的为民之情如玉壶冰心,在历史的长河里清亮可鉴。

02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写下的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镇江这片自古耕读之风浓郁的土地上,曾经走出过无数“学而优则仕”的俊彦英才,他们中有许多政声斐然,成为造福一方、留芳他乡的名吏嘉宦。

顾方,镇江丹阳人,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象山县令。他到任后,走访邑中父老,询问民间疾苦;整顿废弛多年的吏治,使贪官狡吏没有可乘之机;平反冤错,断案公正廉明;大兴县学,使百姓子弟得以入学受教。一年之后,象山县的社会风尚焕然一新,地方志书载其政绩道:“(县)令有顾方者始有治迹。”然而顾方却操劳成疾。消息传开,成百上千的象山民众到塔庙为他祈祷,甘愿“割股以疗”者就有13人之多。顾方去世后,百姓如丧考妣,悲痛万分。当地为他建祠塑像,人称“顾公祠”,四时祭飨不绝,为其作诗文称颂者不可胜数,可谓千古流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方贻书

顾方被民视之如父,南宋杨樗年则是视民如子。

杨樗年,镇江丹徒人,曾任华亭(今上海松江)知县。华亭县向来赋税较重,加上年岁饥馑,百姓无力交赋,他断然蠲免部分赋税,并以自己的私产补充全县赋税缺额。提点刑狱司捉拿平民十余人,诬为强盗,杨樗年详细勘问,廉得其实,全部释放。吏胥提醒,这样做需要呈报上司,他却说:“民以盗系,少稽则生理荡矣,吾宁以故纵获戾,毋使吾民之及此也。”勇于担当,义正词严,真正将属地的民众当作自己的子民,因而深受华亭百姓爱戴。

明代丹阳籍官员贺邦泰也在他乡获得了清誉,又因他酷爱喝家乡特产的大麦粥,而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大麦粥太守”。

贺邦泰,历任莆田县知事,南康、廉州、琼州太守以及湖广参政、山西督学、江西按察使等职。他以抗倭能征善战、廉州体恤珠民、治琼清正卓异、平叛果敢机智而得到朝野嘉许。《山西通志》评价贺邦泰“宽厚中有执持”,莆田、琼州地方志均将其列入名宦之列,同时代的清官典范海瑞更是不吝赞美之词,称他“廉洁大计,卓异第一”。

顾方、杨樗年和贺邦泰,他们在异乡的夜晚,一定也曾仰望着空中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故土吧。

03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晚年的龚自珍在丹阳云阳书院执教时,如果感慨于时局,再度吟哦起自己的这句诗,不知是否知道,就在毗邻的丹徒,1300多年前曾有一位性格别具的官吏在此执政,他刚直不阿,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直斥权贵。

这位官吏就是南朝齐时的丹徒县令沈巑之。

沈巑之为官清廉,从不向权贵馈送,因而遭人诬陷,被押解至朝廷问罪。他请求面见齐高帝,直言自己“因清廉不奉要人而获罪”,并在齐高帝的追问下,毫不畏惧地手指朝堂两旁的官员,说自己“不奉”的“要人”就是这些穿着红色官服的人,一时举座失色。沈巑之最终官复原职,而刚直如故。

元代镇江官吏萨都剌的民族身份则较为特殊,是回回色目人。

泰定四年(1327年),萨都剌登右榜进士,授为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到任次年即遭逢大饥荒,他尽发仓库存粮救济百姓,全活者据说多达80余万人,为镇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赈灾。其间,萨都剌设立市场,平抑物价,使得商业经营环境正常运转,经营者各得其平。辖境有居民家毗邻官方粮仓,镇江路长官令其迁徙他所,萨都剌无法阻止,居然典卖自己家中银壶补偿该家民户,令长官惭愧而收回成命。

清光绪年间的镇江知府王仁堪则是不拘一格“选”人才。

光绪十五年(1889年),尚在京师为官的王仁堪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此科考生中,有一位年龄最小者,年仅十六岁,王仁堪阅卷后,认为此生是奇才,于是向正考官大力推荐,最终予以录取。这名考生正是后来成为著名政治改良家的梁启超。

次年,王仁堪调任镇江府知府。到任后,王仁堪与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祖父——时任丹阳知县查文清一起,妥善处理了“丹阳教案”。同时“以实心行实政,视民事如家事”,打洋匪、修水利、办急赈、兴善堂、建书院、设义塾……政绩卓著。他为了赈灾不惜拿出自己的俸禄,居住的却是自建的小竹屋,时人以“青天二字遍江东”之句称颂其廉。

王仁堪在镇江任职三年后调任苏州知府,不久即因病去世。消息传至镇江,“士废业,商罢市,野辍耕,无不唏嘘流涕,设位以祭”。官民共同为其请命立传,最终《清史稿》破例将其列为最后一位循吏入史。

风骨殊直的沈巑之,民族迥异的萨都剌,慧眼识人的王仁堪,称得上是风格不一的人才,但让人民长久纪念的,更是他们的贤良清廉。

来源:京江晚报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