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南海怀仁堂

1949年9月30号,也就是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在中南海怀仁堂,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准备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闭幕晚宴。靠墙的桌子上已经摆满了茅台和通化的葡萄酒,看着这些酒,毛泽东的贴身警卫汪东兴和周恩来的贴身警卫李福坤可犯了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贴身警卫汪东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贴身警卫李福坤

原来,参加这次晚宴的,除了政协会议的与会人员以外,毛主席还专门邀请了来自苏联的外宾,所以晚上给主席敬酒的客人可不会少。加上在新中国被西方封锁的情况下,前来参加开国大典的苏联客人更是贵宾,这酒肯定得陪好了,但是苏联客人又是出了名的海量,谁都难以招架,更别说毛主席了,而且就算毛主席能喝,第二天还得登上参加开国大典,要是喝多了该怎么办呢?为此,宴会开始前,汪东兴和李福坤找到了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

又要保证客人喝得尽兴,还要能让毛主席周总理等等一些国家领导人,第二天能精神饱满地登上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这可难倒了王鹤滨,怎么办呢?望着酒杯,王鹤滨心生一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参加国宴敬酒

1949年9月30号晚上7点钟,宴会准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大厅里酒香四溢,觥筹交错,一片热闹的景象。

宴会一开始,王鹤滨就给最没有酒量的刘少奇倒上了一杯。因为是第一杯敬,实在盛情难却,刘少奇只好一饮而下,谁知素来没什么酒量的刘少奇,立刻又满上了第二杯,不仅如此还从容不迫的端起酒杯与来宾频频碰杯。就连毛泽东在喝下第一杯之后都开始逢敬必饮。

那么,毛主席千杯不醉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当周总理端起旁人给他倒了酒之后,他立刻就明白了。原来白酒是白开水,红酒被换成了提神解酒的茶水,怪不得都千杯不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尝过了这个“特酿酒”之后,周总理顿时就明白了大家的苦心。但是他非常清楚,如果不巧让苏联客人喝了这种酒,那可不仅仅是尴尬了,很有可能酿成外交事件。要是传了出去,本来就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的西方各国一定会对此大肆嘲弄一番。

所以为了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外交事件,周总理还是坚持用真茅台同外宾敬酒。而平时不喝白酒的毛主席,因为有了“特酿酒”打好了前哨站,也大胆地拿起茅台与客人碰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大典

正是有了这些“特酿酒”,一些不胜酒力的领导人才能既陪好了客人,第二天又能精神百倍的见证新中国的成立。

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我们明天继续讲述国宴上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