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第一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会议上,“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正式发布。该成果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资源环境全貌,填补了海洋区域地质国情调查空白,将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基础支撑。

保护与开发海洋,需摸清海洋地质状况,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制图是最基础工作。此次发布的成果首次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面覆盖,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达15.2%,探索启动了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开启管辖海域大比例尺调查新阶段。

“相关成果应用将成为开展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的有力抓手。”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勇告诉记者,本次调查首次以实测资料为主,编制了综合性和原创性的海洋地质系列图件29张。通过此轮调查,基本摸清了海域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固体矿产分布特征,总结了成藏成矿规律,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找矿靶区。此外,编制了10余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海洋地质资源环境图集,能够更好服务环渤海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协同发展。

据介绍,依托此次调查成果,我国海洋区域地质大数据中心已建成。该中心收录了中国海域16种调查数据、5大类分析数据、10类成果图件,形成758个数据集,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全流程数据有效衔接,为深化海洋基础地质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奠定了数据保障。

海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升海洋资源环境国情认知水平、强化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底座。

当前,海洋区域调查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在油气资源方面,通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地质工作者先后在渤海、黄海、东海北部和南海等主要含油气盆地开展高精度航磁调查,覆盖面积210万平方千米,占管辖海域面积70%。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地区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定量评价了辽河、黄河、长江、闽江和珠江五大河口底质沉积物环境质量,为改善河口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支撑。

从全球海洋发展情况看,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整体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末,《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拉开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序幕;2015年,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20个图幅约300万平方千米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同期开启了中大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随后,中国管辖海域第一代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系列图件、中国管辖海域第一个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数据库、中国管辖海域第一部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报告相继发布。

张勇表示,历经20余年调查攻关,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从无到有、由小及大,不断取得新突破。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其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丰富和拓展。服务方向已从此前以支撑找矿和维护海洋权益为主,拓展到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与保护海洋生态。

“要持续提高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质量与效能,让更多海洋地质产品用得上、用得广、用得好。”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聚焦地质调查“三步走”与“三级跳”目标,针对性开展1∶25万、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及专题填图,更好推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纪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