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对应到产业链中,则有“不想推出自主品牌的代工厂不是好的代工厂”一说。

2019年和2020年,青松股份先后斥资28.6亿元收购诺斯贝尔并在2022年剥离了松节油深加工业务后,摇身成为化妆品代工企业;但近年来化妆品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让这家20年的老牌代工厂陷入困境,留给它的时间并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浪的必修课

从世界史上看,化妆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在出席宗教场合时都会使用香膏,朝圣时还会在身上涂抹散发香味的产品与油脂混合物;《博物志》、《中华古今注》中分别记载“纣烧铅制粉”、“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成燕脂”显示我国化妆品最晚起源于商纣时期。

早期的化妆品几乎仅限于装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以及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拉开了以矿物油为主要成为的合成化妆品的序幕,化妆品行业也正式进入了化学时代。

随着化学、生物学甚至基因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日益提升的健康、安全意识以及消费升级推动下的需求多样化共同推动着化妆品行业往天然油、草本成份、生物成份等进行一代又一代的更迭。

错过工业革命导致制造业水平( 特指技术方面 )的滞后;而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体系的欠缺则意味着相关产业发展的落后;因此,国内绝大多数现代化工业品都遵循着从OEM到ODM再到OBM的基本成长路径;化妆品行业的整体发展亦是如此。

2001年正式加入WTO之后,中国化妆品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大量海外品牌涌入中国,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则吸引众多厂商寻求本土化生产,国内化妆品行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向繁荣期。

与20世纪90年代韩国化妆品代工业一样( 基本由日本的ODM企业统治 ),国内化妆品代工业亦是从基本的制造起步,在技术逐渐成熟之后或转向设计和研发、或直接创立自主品牌。

对于任何新兴行业而言,代为加工基本上算是行业落后者的必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工之王

青松股份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出资24.3亿元和4.3亿元收购诺斯贝尔90%和10%的股权进入化妆品行业,并在2022年剥离原主业“松节油深加工”之后,将上市主体彻底蜕变为一家化妆品代工企业( 也可理解为借壳上市 )。

诺斯贝尔成成立于2004年,早期以经营无纺布制品为主,后逐渐发展为面膜、护肤品、湿纸巾等专业化妆品ODM企业;

截至2023年,诺斯贝尔为全球四大化妆品ODM企业之一(中国本土第一),其面膜产能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堪称化妆品界的代工之王;客户包括联合利华、保洁、资生堂、滴露、屈臣氏等外资品牌和薇诺娜、华熙生物、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国内品牌。

青松股份买下诺斯贝尔之后,完成收购对赌协议后,业绩在2021年起开始下滑:营业收入自2020年的26.7亿元持续下降至2023年的19.69亿元,净利润转亏,2021年至2023年累计亏损3.36亿元;巨额溢价产生的13.66亿元商誉也在2021年和2022年计提减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20年起,青松股份( 化妆品ODM业务 )毛利率持续下行,自2019年的25.53%持续下降至2022年的4.92%,揭示出代工之王的两大软肋:

(1)价格被动接受者:诺斯贝尔的三项主要业务( 面膜、护肤品及湿纸巾 )在2023年的平均售价较2016年分别增长13.51%、41.02%和0.64%,但是毛利率却分别下降21.88个百分点、14.05个百分点和7.78个百分点.

导致价格增长而毛利率下滑的核心在于代工厂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极低,面对大宗商品没有议价能力,而在5500多家大大小小的代工厂的竞争环境下对下游客户也无法产生溢价。

(2)规模效应被压制:虽然诺斯贝尔产能规模巨大、客户众多,但也由于非标准化的产品导致大量的生产线只能专线专用,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根据2023年财报,面膜、护肤品和湿纸巾三项业务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8.74%、29.15%和12.15%;除了湿纸巾业务销量略有增长外,面膜和护肤品销量的下滑进一步恶化了产能利用率,使得单位固定成本高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将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将不易

进入2022年,《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年内配套发布的《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志着化妆品行业进入了强监管阶段,并且在消费分级之下行业迎来了一次洗牌:

2022年全行业零售规模同比下降2.24%至3935.6亿元,注册企业数量自437.5万家减少15.31%至370.5万家;但是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数量却增长至5512家的新高。

强监管让部分不达标企业退出市场,但零售规模下滑主要在于竞争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降价所致;而具备生产资质企业数量的增长更多来自于品牌商自建工厂所致。

当前化妆品企业进入卷成份的时代,单纯依靠营销种草的粗犷式发展已然成为过去,品牌商和消费者都对产品质量有更高的诉求,并且在拥有相当的资本积累后为进一步管控成本,品牌商也向自主生产倾斜

在A股上市的5家主要化妆品自主品牌商的资本开支自2019年的2.85亿元累计至2023年的51.43亿元,基本都是围绕着研发中心、生产厂房的投资。

对于青松股份而言,代工业务面临困境几乎在所难免,因为在成份为王的时代下,各大品牌商需要拥有核心的配方、工艺构筑差异性以讲好故事,代工厂手中掌握的普适性的配方与工艺不再能够为品牌商带来溢价。

而若要进一步往自主品牌发展同样需要拥有“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配方/成份,但诺斯贝尔规模过大反而让自身“兴趣广泛”难以在单一领域形成壁垒。

在现有国内外品牌厮杀的市场中建立自主品牌至少需要大量的营销费用,但没有吸引人的故事作为突破点恐怕难以立足,这或许也是青松股份还未考虑转向OBD的原因。

而就代工业务而言,从2024年4月终止原计划的148亩土地扩产项目并寻求“有偿退地”之举可见,规模增长无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为结语:在行业粗犷发展阶段,化妆品的暴利让大小资本争相入局,蓝海时期让同质化的产品在营销作用下得以消化,降低试错成本谋求轻资本运营自然有益于代工企业;一旦进入高度竞争阶段,代工厂的命运就开始转向了。

试想品牌商都拼搏得几乎没利润,在产能泛滥的背景下怎么还能让利给代工厂?青松股份也好、诺斯贝尔也罢,前途不易。

转载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jinduan009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地图】

| | | | | | | | | | | | | | | | | | 科思股份

【成分天梯】

| | | |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